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人口’新闻 102个
-
韩国政局动荡反华情绪抬头 中国留学生校园内外倍感压力
近日,随着韩国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舆论中的反华情绪加剧,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上升。 韩国总统尹锡悦遭国会弹劾后,部分支持者在抗议集会中宣扬反华言论,并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实信息,令在韩中国留学生群体陷入焦虑。尤其是在部分大学附近举行的反对弹劾集会上,一些集会参与者甚至当面对学生喊出“你是中国人吧?”“间谍无处不在”等言论,令留学生感到不安。 在一些韩国大学的网络论坛上,反华情绪也在持续发酵。3月4日,韩国延世大学的匿名论坛“Everytim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请加入反弹劾签名运动”的帖子,其中包含了所谓的“中国人操控选举”及“中国间谍渗透”之类的内容,并由12名韩国学生实名发布。除了现实中的压力,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也令中国留学生感到受伤。韩国部分社交平台流传着“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大学入学时享有特殊优待”的谣言。 截至2024年4月,在韩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达到7.2万余人,仍是韩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包括汉阳大学(5727人)、庆熙大学(5262人)、中央大学(3581人)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均超过3000人。此外,清州大学(1347人)、湖南大学(1474人)、又松大学(1180人)等地方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韩国高校因学龄人口减少、财政压力加大,近年来在国际招生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高校,中国籍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们也对当前社会环境感到担忧。一位居住在仁川的中国籍居民李某表示,她的孙女今年刚刚入读韩国的一所小学,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遭到歧视。“我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听到一些侮辱性的言论,所以我总是提醒她尽量不要暴露自己是中国人。”她还提到,自己听说有些学校在点名时如果使用中文拼音发音,可能会让孩子受到同学的嘲笑,这让他们全家人在孩子入学前就感到焦虑。 2月7日,在首尔中区明洞中国驻韩大使馆前举行的"灭共庆典"集会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23:32:01 -
韩国教育内卷加剧 学龄人口锐减辅导支出反增
去年7月,在首尔江南举行的“首尔国际幼儿教育展“上,参观者在翻阅幼儿英语书籍。【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韩国学龄人口锐减,但教育支出不减反增。去年韩国学生课外辅导费用高达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1.9亿元)。受从幼儿时期开始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愈发普遍及“N考生”(复读生)激增的影响,课外辅导费用逐年增加。有预测称,若不改善就业市场等经济结构,很难扭转目前情况。 统计厅于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新生儿数达23.83万人,较20年前的2004年(47.7万人)减少50%。同期,学龄人口从1051.9万人减少至697.8万人,减少34%。去年,没有新生的小学达112所。 今年没有招收新生的学校增至180所,明年或将超过200所。今年停课的中小学达49所,其中小学占77.5%(38所)。 尽管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但课外辅导市场呈现持续升温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课外辅导费用达27.1144万亿韩元。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呈增加趋势。较开始统计相关数据的2007年(20万亿韩元)增加35%。2024年课外辅导费用进一步攀升至39.2万亿韩元,凸显出韩国教育竞争激烈。据悉,学生人均课外辅导费用也从22.2万韩元增至2023年的43.4万韩元,翻了一番。 据分析,这一现象与韩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医科大学热"密切相关。2025学年度医科大学扩招政策出台后,去年“N考生”人数达16.1784万人,创历史新高,占全体考生(52.267万人)的31%。此外,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已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课外辅导费用也显著增加。 专家分析指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今年上半年就业数据显示,具有工作经验的“二手新人”占31.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持续降低。钟路学院代表林成浩(音)表示:“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境,文科专业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向理科和医科倾斜的趋势。”他还表示:“政府应当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各专业领域的就业吸引力,而非批判学生选择医科专业的倾向。”
2025-03-06 18:43:50 -
韩国去年人均国民收入出炉 排名主要国家第6位超日台
据韩国银行(央行)5日发表的《2024年第4季度及去年国民收入》,初步核实去年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3.662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6万元),同比增幅为1.2%。按照韩元计算为4995.5万韩元,同比增长5.7%。受韩元贬值影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增幅明显低于以韩元标准计算的数值。 去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DP)初步统计为0.1%和2%,符合预期。 韩国人均GNI自2014年首次突破3万美元大关后持续上升,2021年曾达到3.7898万美元的峰值。但2022年因韩元急剧贬值回落至3.5万美元左右,此后2023年和去年虽先后增长2.7%和1.2%,但仍徘徊于3.6万美元上下。 央行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国台湾官方统计,去年人均GNI为3.5188万美元,日本根据公开数据结合汇率和人口推算大约略高于3.45万美元。韩国的人均GNI将高于中国台湾和日本。 央行称,去年韩元、日元和新台币的贬值率分别为4.3%、7.4%和3%。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韩国的人均GNI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虽然意大利尚未公布人均GNI数据,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大约为3.85万美元左右。 对于韩国人均GNI将于何时突破4万美元大关的问题,央行表示IMF去年曾预测韩国人均GNI将于2027年达到4.1万美元,但综合考虑汇率波动性风险进一步扩大等因素,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去年韩国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同比上升4.1%,创下自1998年(4.5%)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GDP平减指数是指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综合反映一国包括进出口在内的价格变动总体水平。 韩国人均GNI去年排名主要国家第6位。【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05 20:29:55 -
韩国步入超老龄社会 地方空心化危机加剧
30日,光州某空房的墙壁倒塌,管辖地方自治团体限制附近路边通行。【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韩国步入超老龄社会,地方地区空置房屋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每100户家庭中就有8户为空置房屋,凸显了空置房屋问题的严重性。 大韩建设政策研究院于5日以统计厅发布的住宅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的《各年度及地区空置房屋现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空置房屋数量达153.4万户,同比增加约5.7%,较2015年增加43.6%。自2015年以来,全国空置房屋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06.8万户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1.7万户,创历史新高。 调查显示,尽管2020年至2021年期间,由于住宅价格上升,空置房屋数量有所减少,2021年降至139.5万户,但自2022年起,空置房屋数量再次回升。全国空置房屋在总住宅中的占比也从2015年的6.5%持续上升,2019年飙升至8.4%,2021年小幅回落至7.4%,但2022年和2023年分别回升至7.6%和7.9%。 从地区分布来看,京畿道的空置房屋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8.6%,位居首位,其次是庆南(8.7%)和庆北(8.4%)。在京畿道内部,平泽的空置房屋占比最高,达11.2%,其次是华城(8.1%)、富川(6.3%)、水原(6.1%)和南杨州(5%)等。 从人口与空置房屋的比例来看,全国范围内每千人中有29.9户空置房屋,较2015年的每千人20.7户有所增加。具体而言,全南地区的空置房屋比例最高,每千人中有67.2户,其次是江原道(54户)、忠南(53.1户)、庆北(50.5户)和庆南(40.8户)。相比之下,人口密集的首儿和京畿道空置房屋比例最低,分别为每千人11.5户和21.0户。 大韩建设政策研究院指出,地方自治团体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空置房屋问题。长期闲置的房屋不仅会影响周边住宅的价值,还可能导致乡间居住环境的不稳定和贫民化问题,甚至引发犯罪率上升。研究院副研究委员高夏熙(音)建议:“地方自治团体应将空置房屋纳入公有财产管理体系,通过整顿和改造,将其转化为低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租赁住宅或商业化用途。通过提供贷款优惠或低价出售等方案,为地方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5-03-05 19:49:58 -
韩国退休制度改革陷入僵局 社会对话能否"破冰"?
3日,在首尔钟路区爱心助老供餐点,老人们在排队取餐。【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提前迈入"超老龄社会"的态势下,延长60岁退休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政府及相关机构在此议题上的讨论进展却陷入停滞。 据经济社会劳动委员会4日透露,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而设立的继续雇佣委员会,自去年11月28日第10次会议以来,因接连发生的紧急戒严和弹劾等政治动荡,相关会议及讨论一直未能推进。此外,担任雇佣委员会公益委员的韩国雇佣情报院副研究委员池恩静(音)和仁川大学经营系教授金东培(音)上月提出辞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韩国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以下简称“民主劳总”)在紧急戒严后也中断了社会对话,恢复时间尚未确定。尽管民主劳总于1月23日参加了“高龄者继续雇佣方案讨论会”,但未进行实质性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仍无进展。 经济社会劳动委员会预计,民主劳总将在3月份恢复对话,4月份可能达成初步结论。委员会表示,已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将重启退休制度改革相关讨论。民主劳总也表达了3月内恢复对话的意向,但若其不参与,将以公益委员的讨论内容为主发表结论。目前,各方已表达各自立场,需进一步进行实务协商。 调查处日前发布的《为激活社会对话的制度研究》报告指出,要重新激活社会对话的活跃度及效力,需从"非制度性"出发。报告认为,当前的社会对话过于集中于制度化,将对话手段作为推进政府政策的工具。在对话过程中,不应过分拘泥于现有制度,政府和相关机构不应仅局限于优化制度,还需创造新制度,通过社会对话将非制度性政策制度化。特别是,有必要通过立法或政策手段,加速推进协商内容。此外,集中讨论一个议题,得出结论后再讨论下一个议题,能更有效地推进亟需解决的课题。 然而,劳资政委员会相关人士指出,退休年龄及工作时间调整议题牵涉经营界与劳动界的核心利益,即便国会推动社会对话,各方仍可能因立场分歧难以达成共识。加之该议题涉及政治因素及选票考量,短期内难以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2025-03-04 23:38:02 -
阿里大手笔3800亿豪赌AI 韩国或因制度掣肘错失良机
2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时与民营企业家代表握手。【图片提供 新华社】 上月17日,一场备受关注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自2018年底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六年多再次主持这一会议。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为提振中国民营企业的信心。 从这次出席会谈的企业家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点出现变化,除了近年来鲜少亮相公众场合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还有腾讯CEO马化腾、小米创始人雷军,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在春晚上大出风头的人形机器人生产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要么是互联网大佬,要么是尖端创新的“小龙”。相比之下,六年前出席会议的企业家,则大多来自传统行业。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饱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甚至出现泡沫风险,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房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此外,中国长期以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中低端,利润空间有限。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红利逐渐退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亟需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新产业发展,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会议取得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上月24日宣布,阿里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人工智能(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阿里巴巴未对具体如何分配资金,或是支持哪些项目做出详细说明,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本次巨额投资与两个重要时点相关:一是中国国内AI产业蓬勃发展;二是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被解读为对大型科技企业的支持。 与中国一样,韩国政府近年来将AI、大数据、5G、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尖端技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缩小与半导体先进国家的差距,韩国政府和国民力量党去年提出应出台《半导体特别法》,被视为“韩版”《芯片法案》,但因每周52小时工作制例外条款的争议部分未能缩小分歧而告吹。 韩国于2018年实施每周52小时工作法,将每周工作时间上限定为52小时,目的在于防止过度加班,平衡员工的工作及生活。《半导体特别法》规定,在以成果为基础的专业岗位上,不限制时间和工资的海外“白领豁免”(white collar exemption)在韩国仅限于半导体研发人员。遭到了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的反对,认为不应为特定产业“开绿灯”,以免损害劳动者权益。但国民力量党主张,半导体产业为韩国经济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应引入例外条款,否则将令韩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处于被动局面。 《半导体特别法》流产后,朝野陷入了“甩锅”的僵局。国民力量党批评共同民主党“看工会脸色行事”,李在明所谓的亲企业、实用主义不过是在耍机会主义的伎俩。而共同民主党则指责国民力量党“不负责任地耍赖”,导致产业竞争力受阻。为了拯救面临危机的半导体产业,应尽快处理政府支援等没有异议的部分内容。 《半导体特别法》未能通过暴露了韩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52小时工作制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但半导体行业较为特殊,具有争分夺秒的高度竞争性,需要更为灵活的政策支持。韩国政府需要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反映企业诉求和寻求立法依据之间进行平衡,导致政策推进缓慢。 中韩两国体制不同、国情有别,中国在政策上的推进方式更加迅速和直接,具有更果断的决策能力。尤其在半导体这一事关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产业上,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有必要兼顾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寻求广泛共识和增强政策灵活性,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03-04 22:46:04 -
在韩居住外国人达265万 创历史新高
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和外国人政策本部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在韩居留的外籍人员共有265.0783万人,创下2019年以来最高值。这一人口规模占韩国总人口(5121.7211万人)的5.17%,同比上升0.28个百分点。 在韩外籍人员中,作为长期居留(90天以上)向政府部门进行登记或居住登记申报的人员共204.2017万人,占77%;短期居留人员共60.8766万人,占23%。 从国籍来看,中国籍以95.8959万人居首,其次为越南籍(30.5936万人)、泰国籍(18.877万人)、美国籍(17.0251万人)、乌兹别克斯坦籍(9.4893万人)等。 从年龄分布来看,20至30多岁的外国人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9.7%。其他年龄段依次为40多岁(15.9%)、50多岁(12.6%)和60岁以上(12.9%)等。 统计显示,外籍人员最多的地区为京畿道(31.4%)和首尔(17.8%)。其后依次为庆南、忠南、仁川、庆北、全南等地。 在韩外籍留学生人数自2020年起逐年增加,达到26.3775万人,同比增长16.5%。因学位课程等赴韩留学的外国人有17.8519万人,参加韩国语等研修的留学生有8.5256万人。 在韩国非法居留的外籍人员人数达到39.7522万人,同比减少6.2%。自2021年9月起,韩国政府实施电子旅行许可制度(K-ETA)以来,新增的非法滞留率从2021年的19.9%大幅下降至去年的15%。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03 18:58:11 -
2024全球民主指数出炉 韩国得分创新低跌至"部分民主"
去年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戒严军试图进入国会。【图片提供 韩联社】 英国权威时事周刊《经济学人》旗下经济分析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27日(当地时间)发布“2024年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 2023)显示,韩国在全球16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32位,较上一年大幅下跌10位,跌出最高等级分类“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被归类为“部分民主”(Flawed democracy)。 EIU在报告中称,韩国因宣布紧急戒严而导致后续的政治僵局,政府功能和政治文化分数被下调。总统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产生的余波,加剧了国会和国民间的对立与紧张局势,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韩国民众对民主的不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韩国在本次评估中得分7.75分(满分10分),低于2023年的8.09分。从2020年起连续4年被归类为“完全民主”,此次跌至“部分民主”。EIU从2006年起对全球167个国家(地区)民主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发布民主指数,8分以上为“完全民主”、6分至8分为“部分民主”、4分至6分为“混合政权”、4分以下为“专制政权”。 本次是2006年该指数开始计算以来韩国获得的最低分数,具体从各项评估指标来看,选举程序与多样性得分9.58分、政府功能得分7.5分、政治参与得分7.22分,政治文化得分5.63分,公民自由得分8.82分。其中政府功能和政治文化得分较前一年下降,其余指标得分原地踏步。 朝鲜得分为1.08分,排名全球倒数第3位,仅高于缅甸(0.96分)和阿富汗(0.25)。 全球平均得分为5.17分,继去年后再次创下2006年以来的新低。被归类为“完全民主”的25个国家占全球总人口的6.6%,较10年前的12.5%大幅减少,全球人口中每5人中有2人生活在专制政权下。 EIU指出,虽然去年全球举行了多次选举,但巴基斯坦暴力事件频发,俄罗斯举行普京“假选举”,布基纳法索、马丽和卡塔尔等国甚至取消了选举。 挪威以9.81分连续16年居全球首位,其次依次为新西兰(9.61分)、瑞典(9.39分)和冰岛(9.38分)。前10名中无一亚洲国家,中国台湾得分8.78分,排名第12位,较上一年下跌2位,日本得分8.48分,排名第16位,中国得分2.11分,排名虽上升3位至第145位,但仍被分类为专制政权。 美国较去年上升1位,排名第28位(7.85分),被分类为“部分民主”。EIU称,美国今年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问题,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的第一个月就已对公务员的政治独立性发起挑战,并发布了一系列备受质疑的行政命令。特朗普的当选是全球范围内对现有政权的一种反抗,2025年全球民主的下一个考验将是新当选的领导人如何治理国家。 法国本次得分为7.99分,排名下降3位至第26位,从“完全民主”跌至“部分民主”。经历三年战争的乌克兰得分为4.9分,下降1位至第92位,俄罗斯得分2.03分,排名第150位下降6位。
2025-02-28 19:02:39 -
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与韩国媒体座谈交流
25日,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与韩国媒体记者举行座谈会。【图片提供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 25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邀请韩国媒体记者举行座谈会,包括本报在内的十六家韩国主流媒体受邀出席。中国驻韩国全权特命大使戴兵就近期一系列热点问题答疑,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方坤公使等在座。 座谈会由政务科长邓明富主持,在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中,戴兵大使向到场媒体介绍了中国内外政策和对国际地区形势、中韩关系的认识,以及如何解决中韩关系中的问题等,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方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戴兵表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问题挑战层出不穷。概括起来就是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这就是中方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根源在于二战后由少数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变化,最大的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崛起。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各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戴兵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一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上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二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三是世界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享,解决好资源配置和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四是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愿同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分享发展机遇 建国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整体国力已迈上新台阶。戴兵表示,读懂中国首先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有近1亿党员的执政党,政策公开透明,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韩国等各国现代化的相近历史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戴兵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是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记录最好的大国,从未主动挑起战争。无论是中东问题、乌克兰危机,还是朝鲜半岛问题,我们都坚持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形势。这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经济循环,而是要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我们将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愿同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分享发展机遇。 ▲中韩双方应再认识、再出发,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积极向上发展 戴兵表示,我在中韩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来韩出任大使。我到任两个月来有两点强烈感受:一是中韩各领域交往合作如此密切,二是韩国各界期待改善发展中韩关系的愿望如此强烈。 中韩建交33年以来,双边政治上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上互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人员交往规模虽较新冠疫情前有所下降,但去年仍达到700多万人。习近平主席讲过,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和分不开的合作伙伴。这个评价非常准确恰当,也得到了韩国的广泛认同。 当前,国际地区形势深刻演变,中韩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民众心态、舆论环境等因素更加复杂多元。新形势下,中韩应该与时俱进,对两国关系再认识、再出发。1992年建交时中韩并非没有分歧,但两国领导人着眼大局,高瞻远瞩作出建交的战略决断。此后中韩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相互成就。前几年中韩关系经历起伏,双方应汲取经验教训,妥处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聚焦扩大共同利益。 戴兵表示,去年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企稳向好。不久前,禹元植国会议长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发出加强中韩友好合作的积极信息,为今年两国关系发展开了好头。今明两年韩中将先后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双方已就支持彼此成功办会达成重要共识。这将为两国开展重要高层交往、引领双边关系发展提供契机。我们愿与韩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按照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坚守建交初心、坚定睦邻友好、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积极向上发展。 戴兵指出,近期韩国部分势力炮制涉华谣言,煽动反华情绪,这影响韩国形象,损害中韩友好互信,干扰中韩双方改善发展两国关系的努力。中方已就此向韩国政府、国会、朝野主要政党表达严重关切,也注意到韩国各界逐步发出理性声音。中方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希望韩国保持稳定、发展和繁荣。我们相信韩国民众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国内问题,其中就包括相信韩国民众有能力明辨是非,认清并抵制一些人利用涉华因素的政治企图。 戴兵还就朝鲜派兵援俄、韩国暂停新用户下载中国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韩中文化领域交流合作、韩中高级别交往等一系列韩中两国共同关切回答媒体提问。 座谈会结束前,戴兵对日前发生在京畿道安城市的高架桥施工现场坍塌事故遇难者表示哀悼,并呼吁韩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在韩中国籍务工人员的安全。
2025-02-27 23:46:30 -
韩国生育率时隔9年止跌回升 人口战略亟需新引擎
26日,在仁川某医院产房,医护人员正在照顾新生儿。【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得益于韩国人口相对较多的30多岁人群的积极推动,总和生育率时隔9年小幅回升。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对结婚和生育的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有观测认为,在未来两年内,由于30岁女性人口下滑,生育率的增长势头或将遭遇阻滞。有人指出,应尽快着手建立专门应对人口危机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 统计厅于27日发布的《2024年出生死亡统计》报告显示,韩国总和生育率(即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数)从2023年的0.72上升到2024年的0.75,同比增加0.03。去年新生儿数为23.83万人,同比增加8300人(3.6%)。合计生育率和新生儿数自2015年以后时隔9年转为增加。然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8个成员国中,仍处于最低水平,不到OECD平均总和生育率(1.51)的一半(0.76)。 政府方面预测,新生儿数与出生率的增长趋势将在短期内得以延续。预计今年总和生育率将继去年之后增加0.04人,达到0.79。同时,新生儿数量有望增加逾1万人,达约25万人。这一积极变化主要归因于出生人口激增的1991年至1995年间出生者步入29岁至33岁的生育黄金期。具体而言,每千名女性人口中,30多岁女性的比例达到70.4,同比增加3.7人。受此影响,35岁以上高龄产妇的比重也时隔37年首次出现下降。 近期,结婚件数也呈增加趋势。去年结婚件数为22.2422万件,创自2019年以来5年来的最高值。与前一年相比,增加14.9%,是自1970年开始年度统计以来的新高。然而,统计厅国家统计门户网站(KOSIS)发布的数据显示,1991年至1995年出生人口年均达70万人,而1996年开始剧减至60万人。 此外,结婚数量的增加也为出生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韩国结婚总数达到22.2422万件,同比增加14.9%,创自2019年以来的新高。然而,1991年至1995年间出生的人口年均达70万人,而自1996年起则急剧下降至60万人。统计厅人口推算结果显示,2年后,30多岁女性人口将逐年减少,或将导致生育率增势再遭遇阻滞。 有人指出,为了维持生育率持续增加,有必要成立能够保障支援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旨在强化政策效果。在政局动荡之前,朝野一直就新设人口部门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但是紧急戒严事态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有专家指出,为了维持生育率的持续增长,必须尽快成立专门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以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与支援。此前,在政局稳定时期,朝野双方已就新设人口部门的必要性达成共识。然而,自紧急戒严事态发生后,该计划的推进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此,低生育老龄社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周亨焕(音)在记者会上表示,由于国会增加的预算为零,当前几乎无预算可用,因此对于能否继续实施人口政策表示怀疑。
2025-02-27 18:56:42
-
韩国政局动荡反华情绪抬头 中国留学生校园内外倍感压力
近日,随着韩国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舆论中的反华情绪加剧,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上升。 韩国总统尹锡悦遭国会弹劾后,部分支持者在抗议集会中宣扬反华言论,并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实信息,令在韩中国留学生群体陷入焦虑。尤其是在部分大学附近举行的反对弹劾集会上,一些集会参与者甚至当面对学生喊出“你是中国人吧?”“间谍无处不在”等言论,令留学生感到不安。 在一些韩国大学的网络论坛上,反华情绪也在持续发酵。3月4日,韩国延世大学的匿名论坛“Everytim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请加入反弹劾签名运动”的帖子,其中包含了所谓的“中国人操控选举”及“中国间谍渗透”之类的内容,并由12名韩国学生实名发布。除了现实中的压力,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也令中国留学生感到受伤。韩国部分社交平台流传着“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大学入学时享有特殊优待”的谣言。 截至2024年4月,在韩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达到7.2万余人,仍是韩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包括汉阳大学(5727人)、庆熙大学(5262人)、中央大学(3581人)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均超过3000人。此外,清州大学(1347人)、湖南大学(1474人)、又松大学(1180人)等地方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韩国高校因学龄人口减少、财政压力加大,近年来在国际招生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高校,中国籍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们也对当前社会环境感到担忧。一位居住在仁川的中国籍居民李某表示,她的孙女今年刚刚入读韩国的一所小学,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遭到歧视。“我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听到一些侮辱性的言论,所以我总是提醒她尽量不要暴露自己是中国人。”她还提到,自己听说有些学校在点名时如果使用中文拼音发音,可能会让孩子受到同学的嘲笑,这让他们全家人在孩子入学前就感到焦虑。 2月7日,在首尔中区明洞中国驻韩大使馆前举行的"灭共庆典"集会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23:32:01 -
韩国教育内卷加剧 学龄人口锐减辅导支出反增
去年7月,在首尔江南举行的“首尔国际幼儿教育展“上,参观者在翻阅幼儿英语书籍。【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韩国学龄人口锐减,但教育支出不减反增。去年韩国学生课外辅导费用高达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1.9亿元)。受从幼儿时期开始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愈发普遍及“N考生”(复读生)激增的影响,课外辅导费用逐年增加。有预测称,若不改善就业市场等经济结构,很难扭转目前情况。 统计厅于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新生儿数达23.83万人,较20年前的2004年(47.7万人)减少50%。同期,学龄人口从1051.9万人减少至697.8万人,减少34%。去年,没有新生的小学达112所。 今年没有招收新生的学校增至180所,明年或将超过200所。今年停课的中小学达49所,其中小学占77.5%(38所)。 尽管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但课外辅导市场呈现持续升温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课外辅导费用达27.1144万亿韩元。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呈增加趋势。较开始统计相关数据的2007年(20万亿韩元)增加35%。2024年课外辅导费用进一步攀升至39.2万亿韩元,凸显出韩国教育竞争激烈。据悉,学生人均课外辅导费用也从22.2万韩元增至2023年的43.4万韩元,翻了一番。 据分析,这一现象与韩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医科大学热"密切相关。2025学年度医科大学扩招政策出台后,去年“N考生”人数达16.1784万人,创历史新高,占全体考生(52.267万人)的31%。此外,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已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课外辅导费用也显著增加。 专家分析指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今年上半年就业数据显示,具有工作经验的“二手新人”占31.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持续降低。钟路学院代表林成浩(音)表示:“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境,文科专业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向理科和医科倾斜的趋势。”他还表示:“政府应当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各专业领域的就业吸引力,而非批判学生选择医科专业的倾向。”
2025-03-06 18:43:50 -
韩国去年人均国民收入出炉 排名主要国家第6位超日台
据韩国银行(央行)5日发表的《2024年第4季度及去年国民收入》,初步核实去年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3.662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6万元),同比增幅为1.2%。按照韩元计算为4995.5万韩元,同比增长5.7%。受韩元贬值影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增幅明显低于以韩元标准计算的数值。 去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DP)初步统计为0.1%和2%,符合预期。 韩国人均GNI自2014年首次突破3万美元大关后持续上升,2021年曾达到3.7898万美元的峰值。但2022年因韩元急剧贬值回落至3.5万美元左右,此后2023年和去年虽先后增长2.7%和1.2%,但仍徘徊于3.6万美元上下。 央行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国台湾官方统计,去年人均GNI为3.5188万美元,日本根据公开数据结合汇率和人口推算大约略高于3.45万美元。韩国的人均GNI将高于中国台湾和日本。 央行称,去年韩元、日元和新台币的贬值率分别为4.3%、7.4%和3%。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韩国的人均GNI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虽然意大利尚未公布人均GNI数据,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大约为3.85万美元左右。 对于韩国人均GNI将于何时突破4万美元大关的问题,央行表示IMF去年曾预测韩国人均GNI将于2027年达到4.1万美元,但综合考虑汇率波动性风险进一步扩大等因素,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去年韩国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同比上升4.1%,创下自1998年(4.5%)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GDP平减指数是指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综合反映一国包括进出口在内的价格变动总体水平。 韩国人均GNI去年排名主要国家第6位。【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05 20:29:55 -
韩国步入超老龄社会 地方空心化危机加剧
30日,光州某空房的墙壁倒塌,管辖地方自治团体限制附近路边通行。【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韩国步入超老龄社会,地方地区空置房屋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每100户家庭中就有8户为空置房屋,凸显了空置房屋问题的严重性。 大韩建设政策研究院于5日以统计厅发布的住宅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的《各年度及地区空置房屋现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空置房屋数量达153.4万户,同比增加约5.7%,较2015年增加43.6%。自2015年以来,全国空置房屋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06.8万户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1.7万户,创历史新高。 调查显示,尽管2020年至2021年期间,由于住宅价格上升,空置房屋数量有所减少,2021年降至139.5万户,但自2022年起,空置房屋数量再次回升。全国空置房屋在总住宅中的占比也从2015年的6.5%持续上升,2019年飙升至8.4%,2021年小幅回落至7.4%,但2022年和2023年分别回升至7.6%和7.9%。 从地区分布来看,京畿道的空置房屋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8.6%,位居首位,其次是庆南(8.7%)和庆北(8.4%)。在京畿道内部,平泽的空置房屋占比最高,达11.2%,其次是华城(8.1%)、富川(6.3%)、水原(6.1%)和南杨州(5%)等。 从人口与空置房屋的比例来看,全国范围内每千人中有29.9户空置房屋,较2015年的每千人20.7户有所增加。具体而言,全南地区的空置房屋比例最高,每千人中有67.2户,其次是江原道(54户)、忠南(53.1户)、庆北(50.5户)和庆南(40.8户)。相比之下,人口密集的首儿和京畿道空置房屋比例最低,分别为每千人11.5户和21.0户。 大韩建设政策研究院指出,地方自治团体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空置房屋问题。长期闲置的房屋不仅会影响周边住宅的价值,还可能导致乡间居住环境的不稳定和贫民化问题,甚至引发犯罪率上升。研究院副研究委员高夏熙(音)建议:“地方自治团体应将空置房屋纳入公有财产管理体系,通过整顿和改造,将其转化为低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租赁住宅或商业化用途。通过提供贷款优惠或低价出售等方案,为地方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5-03-05 19:49:58 -
韩国退休制度改革陷入僵局 社会对话能否"破冰"?
3日,在首尔钟路区爱心助老供餐点,老人们在排队取餐。【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提前迈入"超老龄社会"的态势下,延长60岁退休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政府及相关机构在此议题上的讨论进展却陷入停滞。 据经济社会劳动委员会4日透露,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而设立的继续雇佣委员会,自去年11月28日第10次会议以来,因接连发生的紧急戒严和弹劾等政治动荡,相关会议及讨论一直未能推进。此外,担任雇佣委员会公益委员的韩国雇佣情报院副研究委员池恩静(音)和仁川大学经营系教授金东培(音)上月提出辞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韩国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以下简称“民主劳总”)在紧急戒严后也中断了社会对话,恢复时间尚未确定。尽管民主劳总于1月23日参加了“高龄者继续雇佣方案讨论会”,但未进行实质性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仍无进展。 经济社会劳动委员会预计,民主劳总将在3月份恢复对话,4月份可能达成初步结论。委员会表示,已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将重启退休制度改革相关讨论。民主劳总也表达了3月内恢复对话的意向,但若其不参与,将以公益委员的讨论内容为主发表结论。目前,各方已表达各自立场,需进一步进行实务协商。 调查处日前发布的《为激活社会对话的制度研究》报告指出,要重新激活社会对话的活跃度及效力,需从"非制度性"出发。报告认为,当前的社会对话过于集中于制度化,将对话手段作为推进政府政策的工具。在对话过程中,不应过分拘泥于现有制度,政府和相关机构不应仅局限于优化制度,还需创造新制度,通过社会对话将非制度性政策制度化。特别是,有必要通过立法或政策手段,加速推进协商内容。此外,集中讨论一个议题,得出结论后再讨论下一个议题,能更有效地推进亟需解决的课题。 然而,劳资政委员会相关人士指出,退休年龄及工作时间调整议题牵涉经营界与劳动界的核心利益,即便国会推动社会对话,各方仍可能因立场分歧难以达成共识。加之该议题涉及政治因素及选票考量,短期内难以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2025-03-04 23:38:02 -
阿里大手笔3800亿豪赌AI 韩国或因制度掣肘错失良机
2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时与民营企业家代表握手。【图片提供 新华社】 上月17日,一场备受关注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自2018年底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六年多再次主持这一会议。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为提振中国民营企业的信心。 从这次出席会谈的企业家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点出现变化,除了近年来鲜少亮相公众场合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还有腾讯CEO马化腾、小米创始人雷军,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在春晚上大出风头的人形机器人生产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要么是互联网大佬,要么是尖端创新的“小龙”。相比之下,六年前出席会议的企业家,则大多来自传统行业。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饱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甚至出现泡沫风险,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房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此外,中国长期以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中低端,利润空间有限。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红利逐渐退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亟需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新产业发展,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会议取得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上月24日宣布,阿里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人工智能(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阿里巴巴未对具体如何分配资金,或是支持哪些项目做出详细说明,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本次巨额投资与两个重要时点相关:一是中国国内AI产业蓬勃发展;二是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被解读为对大型科技企业的支持。 与中国一样,韩国政府近年来将AI、大数据、5G、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尖端技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缩小与半导体先进国家的差距,韩国政府和国民力量党去年提出应出台《半导体特别法》,被视为“韩版”《芯片法案》,但因每周52小时工作制例外条款的争议部分未能缩小分歧而告吹。 韩国于2018年实施每周52小时工作法,将每周工作时间上限定为52小时,目的在于防止过度加班,平衡员工的工作及生活。《半导体特别法》规定,在以成果为基础的专业岗位上,不限制时间和工资的海外“白领豁免”(white collar exemption)在韩国仅限于半导体研发人员。遭到了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的反对,认为不应为特定产业“开绿灯”,以免损害劳动者权益。但国民力量党主张,半导体产业为韩国经济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应引入例外条款,否则将令韩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处于被动局面。 《半导体特别法》流产后,朝野陷入了“甩锅”的僵局。国民力量党批评共同民主党“看工会脸色行事”,李在明所谓的亲企业、实用主义不过是在耍机会主义的伎俩。而共同民主党则指责国民力量党“不负责任地耍赖”,导致产业竞争力受阻。为了拯救面临危机的半导体产业,应尽快处理政府支援等没有异议的部分内容。 《半导体特别法》未能通过暴露了韩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52小时工作制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但半导体行业较为特殊,具有争分夺秒的高度竞争性,需要更为灵活的政策支持。韩国政府需要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反映企业诉求和寻求立法依据之间进行平衡,导致政策推进缓慢。 中韩两国体制不同、国情有别,中国在政策上的推进方式更加迅速和直接,具有更果断的决策能力。尤其在半导体这一事关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产业上,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有必要兼顾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寻求广泛共识和增强政策灵活性,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03-04 22:46:04 -
在韩居住外国人达265万 创历史新高
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和外国人政策本部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在韩居留的外籍人员共有265.0783万人,创下2019年以来最高值。这一人口规模占韩国总人口(5121.7211万人)的5.17%,同比上升0.28个百分点。 在韩外籍人员中,作为长期居留(90天以上)向政府部门进行登记或居住登记申报的人员共204.2017万人,占77%;短期居留人员共60.8766万人,占23%。 从国籍来看,中国籍以95.8959万人居首,其次为越南籍(30.5936万人)、泰国籍(18.877万人)、美国籍(17.0251万人)、乌兹别克斯坦籍(9.4893万人)等。 从年龄分布来看,20至30多岁的外国人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9.7%。其他年龄段依次为40多岁(15.9%)、50多岁(12.6%)和60岁以上(12.9%)等。 统计显示,外籍人员最多的地区为京畿道(31.4%)和首尔(17.8%)。其后依次为庆南、忠南、仁川、庆北、全南等地。 在韩外籍留学生人数自2020年起逐年增加,达到26.3775万人,同比增长16.5%。因学位课程等赴韩留学的外国人有17.8519万人,参加韩国语等研修的留学生有8.5256万人。 在韩国非法居留的外籍人员人数达到39.7522万人,同比减少6.2%。自2021年9月起,韩国政府实施电子旅行许可制度(K-ETA)以来,新增的非法滞留率从2021年的19.9%大幅下降至去年的15%。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03 18:58:11 -
2024全球民主指数出炉 韩国得分创新低跌至"部分民主"
去年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戒严军试图进入国会。【图片提供 韩联社】 英国权威时事周刊《经济学人》旗下经济分析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27日(当地时间)发布“2024年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 2023)显示,韩国在全球16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32位,较上一年大幅下跌10位,跌出最高等级分类“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被归类为“部分民主”(Flawed democracy)。 EIU在报告中称,韩国因宣布紧急戒严而导致后续的政治僵局,政府功能和政治文化分数被下调。总统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产生的余波,加剧了国会和国民间的对立与紧张局势,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韩国民众对民主的不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韩国在本次评估中得分7.75分(满分10分),低于2023年的8.09分。从2020年起连续4年被归类为“完全民主”,此次跌至“部分民主”。EIU从2006年起对全球167个国家(地区)民主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发布民主指数,8分以上为“完全民主”、6分至8分为“部分民主”、4分至6分为“混合政权”、4分以下为“专制政权”。 本次是2006年该指数开始计算以来韩国获得的最低分数,具体从各项评估指标来看,选举程序与多样性得分9.58分、政府功能得分7.5分、政治参与得分7.22分,政治文化得分5.63分,公民自由得分8.82分。其中政府功能和政治文化得分较前一年下降,其余指标得分原地踏步。 朝鲜得分为1.08分,排名全球倒数第3位,仅高于缅甸(0.96分)和阿富汗(0.25)。 全球平均得分为5.17分,继去年后再次创下2006年以来的新低。被归类为“完全民主”的25个国家占全球总人口的6.6%,较10年前的12.5%大幅减少,全球人口中每5人中有2人生活在专制政权下。 EIU指出,虽然去年全球举行了多次选举,但巴基斯坦暴力事件频发,俄罗斯举行普京“假选举”,布基纳法索、马丽和卡塔尔等国甚至取消了选举。 挪威以9.81分连续16年居全球首位,其次依次为新西兰(9.61分)、瑞典(9.39分)和冰岛(9.38分)。前10名中无一亚洲国家,中国台湾得分8.78分,排名第12位,较上一年下跌2位,日本得分8.48分,排名第16位,中国得分2.11分,排名虽上升3位至第145位,但仍被分类为专制政权。 美国较去年上升1位,排名第28位(7.85分),被分类为“部分民主”。EIU称,美国今年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问题,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的第一个月就已对公务员的政治独立性发起挑战,并发布了一系列备受质疑的行政命令。特朗普的当选是全球范围内对现有政权的一种反抗,2025年全球民主的下一个考验将是新当选的领导人如何治理国家。 法国本次得分为7.99分,排名下降3位至第26位,从“完全民主”跌至“部分民主”。经历三年战争的乌克兰得分为4.9分,下降1位至第92位,俄罗斯得分2.03分,排名第150位下降6位。
2025-02-28 19:02:39 -
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与韩国媒体座谈交流
25日,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与韩国媒体记者举行座谈会。【图片提供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 25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邀请韩国媒体记者举行座谈会,包括本报在内的十六家韩国主流媒体受邀出席。中国驻韩国全权特命大使戴兵就近期一系列热点问题答疑,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方坤公使等在座。 座谈会由政务科长邓明富主持,在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中,戴兵大使向到场媒体介绍了中国内外政策和对国际地区形势、中韩关系的认识,以及如何解决中韩关系中的问题等,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方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戴兵表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问题挑战层出不穷。概括起来就是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这就是中方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根源在于二战后由少数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变化,最大的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崛起。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各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戴兵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一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上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二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三是世界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享,解决好资源配置和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四是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愿同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分享发展机遇 建国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整体国力已迈上新台阶。戴兵表示,读懂中国首先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有近1亿党员的执政党,政策公开透明,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韩国等各国现代化的相近历史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戴兵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是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记录最好的大国,从未主动挑起战争。无论是中东问题、乌克兰危机,还是朝鲜半岛问题,我们都坚持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形势。这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经济循环,而是要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我们将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愿同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分享发展机遇。 ▲中韩双方应再认识、再出发,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积极向上发展 戴兵表示,我在中韩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来韩出任大使。我到任两个月来有两点强烈感受:一是中韩各领域交往合作如此密切,二是韩国各界期待改善发展中韩关系的愿望如此强烈。 中韩建交33年以来,双边政治上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上互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人员交往规模虽较新冠疫情前有所下降,但去年仍达到700多万人。习近平主席讲过,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和分不开的合作伙伴。这个评价非常准确恰当,也得到了韩国的广泛认同。 当前,国际地区形势深刻演变,中韩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民众心态、舆论环境等因素更加复杂多元。新形势下,中韩应该与时俱进,对两国关系再认识、再出发。1992年建交时中韩并非没有分歧,但两国领导人着眼大局,高瞻远瞩作出建交的战略决断。此后中韩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相互成就。前几年中韩关系经历起伏,双方应汲取经验教训,妥处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聚焦扩大共同利益。 戴兵表示,去年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企稳向好。不久前,禹元植国会议长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发出加强中韩友好合作的积极信息,为今年两国关系发展开了好头。今明两年韩中将先后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双方已就支持彼此成功办会达成重要共识。这将为两国开展重要高层交往、引领双边关系发展提供契机。我们愿与韩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按照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坚守建交初心、坚定睦邻友好、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积极向上发展。 戴兵指出,近期韩国部分势力炮制涉华谣言,煽动反华情绪,这影响韩国形象,损害中韩友好互信,干扰中韩双方改善发展两国关系的努力。中方已就此向韩国政府、国会、朝野主要政党表达严重关切,也注意到韩国各界逐步发出理性声音。中方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希望韩国保持稳定、发展和繁荣。我们相信韩国民众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国内问题,其中就包括相信韩国民众有能力明辨是非,认清并抵制一些人利用涉华因素的政治企图。 戴兵还就朝鲜派兵援俄、韩国暂停新用户下载中国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韩中文化领域交流合作、韩中高级别交往等一系列韩中两国共同关切回答媒体提问。 座谈会结束前,戴兵对日前发生在京畿道安城市的高架桥施工现场坍塌事故遇难者表示哀悼,并呼吁韩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在韩中国籍务工人员的安全。
2025-02-27 23:46:30 -
韩国生育率时隔9年止跌回升 人口战略亟需新引擎
26日,在仁川某医院产房,医护人员正在照顾新生儿。【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得益于韩国人口相对较多的30多岁人群的积极推动,总和生育率时隔9年小幅回升。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对结婚和生育的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有观测认为,在未来两年内,由于30岁女性人口下滑,生育率的增长势头或将遭遇阻滞。有人指出,应尽快着手建立专门应对人口危机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 统计厅于27日发布的《2024年出生死亡统计》报告显示,韩国总和生育率(即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数)从2023年的0.72上升到2024年的0.75,同比增加0.03。去年新生儿数为23.83万人,同比增加8300人(3.6%)。合计生育率和新生儿数自2015年以后时隔9年转为增加。然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8个成员国中,仍处于最低水平,不到OECD平均总和生育率(1.51)的一半(0.76)。 政府方面预测,新生儿数与出生率的增长趋势将在短期内得以延续。预计今年总和生育率将继去年之后增加0.04人,达到0.79。同时,新生儿数量有望增加逾1万人,达约25万人。这一积极变化主要归因于出生人口激增的1991年至1995年间出生者步入29岁至33岁的生育黄金期。具体而言,每千名女性人口中,30多岁女性的比例达到70.4,同比增加3.7人。受此影响,35岁以上高龄产妇的比重也时隔37年首次出现下降。 近期,结婚件数也呈增加趋势。去年结婚件数为22.2422万件,创自2019年以来5年来的最高值。与前一年相比,增加14.9%,是自1970年开始年度统计以来的新高。然而,统计厅国家统计门户网站(KOSIS)发布的数据显示,1991年至1995年出生人口年均达70万人,而1996年开始剧减至60万人。 此外,结婚数量的增加也为出生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韩国结婚总数达到22.2422万件,同比增加14.9%,创自2019年以来的新高。然而,1991年至1995年间出生的人口年均达70万人,而自1996年起则急剧下降至60万人。统计厅人口推算结果显示,2年后,30多岁女性人口将逐年减少,或将导致生育率增势再遭遇阻滞。 有人指出,为了维持生育率持续增加,有必要成立能够保障支援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旨在强化政策效果。在政局动荡之前,朝野一直就新设人口部门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但是紧急戒严事态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有专家指出,为了维持生育率的持续增长,必须尽快成立专门的人口战略企划部门,以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与支援。此前,在政局稳定时期,朝野双方已就新设人口部门的必要性达成共识。然而,自紧急戒严事态发生后,该计划的推进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此,低生育老龄社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周亨焕(音)在记者会上表示,由于国会增加的预算为零,当前几乎无预算可用,因此对于能否继续实施人口政策表示怀疑。
2025-02-27 1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