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人口’新闻 98个
-
韩国"地主"近四成 有地家庭首破1500万户
韩国国土交通部11日公布《土地持有现状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人口共5122万人,其中38.4%持有土地,即大约1965万人。 个人土地持有人数较2023年底(1903万人)增加62万人。从年龄来看,60多岁群体的土地持有比例最高,为30.2%;其次为50多岁(21.2%)和70多岁(20.8%)。从性别来看,持有土地男性占比54.5%,高于女性(45.5%)。 就土地持有面积来看,截至去年底,个人持有面积为4.6258万平方公里,非法人组织为7823平方公里,法人为7404平方公里。与最初开始统计的2006年相比,个人土地持有面积减少4.7%,而非法人和法人则分别增加4.4%和35.6%。 从土地用途分类来看,林地在非法人、个人、法人持有土地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92.4%、57.6%和46.8%。 此外,43.6%的土地持有人员不在所持土地所在的行政区域内居住。其中,土地持有人员在外地居住比例最高的土地所在地区为世宗(59%),最低为首尔(20.6%)。 按家庭单位统计,全国共有2412万户家庭,其中63.4%(约1530万户)拥有土地。韩国拥有土地家庭数量超过1500万户尚属首次。
2025-07-11 19:18:41 -
韩国人形机器人"前有美后有中"核心零件靠日本 高新产业警报拉响
据机器人行业与科研人士8日消息,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标志后,韩国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三星电子未来机器人推进团长兼Rainbow Robotics创始人兼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名誉教授吴俊镐表示,从执行器(驱动装置)、外观设计到人工智能(AI)作业能力来看,韩国在高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为85至90,而美国为100;在普及型机器人方面,假设中国为100时,韩国则仅为90至95。他指出,目前差距尚不算大,韩国企业如果在研发和投资上加大力度,可能在2至3年内重新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发布的制造用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显示,韩国的综合得分为75.9,远低于日本(98.5)和德国(95.4),略高于中国(74)。然而,在零部件采购和市场需求方面,中国的表现要优于韩国。 与其他制造领域一样,中国的机器人发展势头惊人。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内,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以5688项位居世界第一,美国(1483项)和日本(1195项)也都突破千项,而韩国仅为368项。 据Meritz证券数据,在机器人三大核心驱动技术之一的减速器方面,中国的自给率已达70%。中国机器人龙头企业优必选(UBTECH)也宣布,目前用于机器人和精密设备的伺服驱动器国产化率已从40%提升至90%。 相比之下,韩国的机器人驱动部件国产化率仅在20%区间,电机与减速器国产率则在30%中段徘徊,尤其在高精度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对日本进口依赖极高。也就是说,一旦零部件价格上涨或供应链发生波动,韩国机器人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在机器人主要三大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中,韩国的制造成本占比高达70%。 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梁承允(音)表示,中国在应对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已经在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和软件等价值链上实现较高程度的本土化,并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在资金筹措方面,韩国也远逊于竞争国家。中国政府近日宣布设立137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主导型机器人产业风投基金,而韩国为开发人形机器人设立的“K人形机器人联合”扶持资金仅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 民间投资也不容乐观。韩国机器人产业振兴院的机器人产业实态调查显示,2023年韩国共有4521家机器人企业,仅1.7%(42家)获得外部投资,其中近一半(49.4%)的融资金额低于10亿韩元。今年,美国Figure AI、Apptronik、Skild AI、Agility Robotics等主要机器人公司的筹资规模均达到5000亿至7000亿韩元之间,远超韩国同行。 在先进制造业的另一核心支柱AI领域,韩国的生态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美国有OpenAI、谷歌、英伟达等在半导体设计和AI模型领域的领先企业,台湾则以台积电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生态体系。中国也有DeepSeek等AI模型开发企业,以及长江存储(CXMT)、中芯国际(SMIC)等半导体公司与美国抗衡。韩国则除了SK海力士在高带宽存储器(HBM)方面有所突破外,在AI产业内几乎没有领导地位。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统计的各国AI民间投资规模显示,去年韩国仅为13.3亿美元,远低于美国(1099.8亿美元)和中国(92.9亿美元)。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尚峰(音)指出,今年韩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已跌至15%左右,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持续十年下滑,现在正是通过高附加值技术培养和扩大研发支持,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刻。
2025-07-08 22:35:47 -
【亚洲人之声】"学历泡沫"必须戳破 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近年来,韩国社会“高学历低匹配”现象愈演愈烈,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韩国职业能力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韩国学历过剩比率高达31%,远超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23%)。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韩国高学历者正在从事与学历水平不符的简单工作。与此同时,近半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专业无关,韩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也垫底OECD。 表面上看,这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结构错配,本质则是韩国高等教育体制在长期纵容下形成的“虚胖”病灶所致。过去几十年间,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逐和大学升学的畸形膨胀,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全民投资的“起跑竞争”。当高等教育不再代表更高质量的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而仅是学历标签的产线时,“泡沫”终会破裂。 回顾韩国大学扩张历史,自金泳三政府时期放宽大学设立标准以来,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急剧增长。在学生资源有限、教研能力不足的现实面前,不少高校陷入招生困难、质量堪忧的困境。大学扩张未能与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学力膨胀”演变成为“学历贬值”。 与此同时,大学学费16年来几乎处于冻结状态,导致高校既难以改善教育条件,也无法吸引优质人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育土壤培养出“高学历低技能”求职青年,也匹配不到足以发挥学生专长的优质岗位,同时企业又抱怨人才难觅。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人力资源的低效使用发生在人口减少的背景下。韩国劳动人口正在迅速减少,而大批青年才俊又在不相匹配的岗位上耗尽热情。这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悲哀。尤其是在即将迎来人工智能与高新技术主导的全新产业时代,教育系统如果不能完成结构革新,韩国在全球竞争中或难以立足。 教育是百年大计,更是国家命脉所在。教育改革已经不是“是否要做”,而是“如何去做”的问题。上届政府高喊教育改革口号,但终究雷声大雨点小,三年无所作为。新政府必须警醒,唯有真正提升教育的内涵,才能打破学历崇拜的虚妄,让青年学有所用、业有所成,韩国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07-07 19:49:12 -
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或将首度跌破2% 结构性矛盾成发展桎梏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预计将首次跌破2%,分析指出,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创新动能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叠加导致经济增长引擎快速衰退。在经济体量更为庞大、发展更为成熟的美国仍能维持2%以上潜在增长率的背景下,有观点认为韩国经济过早放缓。 韩国银行(央行)于7日向国会行政安全委员会所属共同民主党议员杨富男提交的《主要国家GDP产出缺口现状》报告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上月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中,将韩国2025年潜在增长率预期从去年12月的2%下调至1.9%,降幅达0.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相关统计以来首次跌破2%。 潜在增长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不引发通货膨胀前提下,通过充分动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能实现的GDP增长率,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OECD统计数据显示,韩国潜在增长率自2011年(3.8%)以来已连续14年呈下行态势,特别是在2022至2024年间维持在2.2%水平后,今年骤降0.3个百分点。央行表示:“十年前,韩国潜在增长率尚能维持在3%左右,如今已显著下滑至2%以下区间。” 此外,韩国实际经济增长表现与潜在增长水平之间的差距正持续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测,韩国今年GDP缺口(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额)将达-1.1%,这将是继2023年(-0.4%)和2024年(-0.3%)之后连续第三年呈负值,且负向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 分析指出,OECD此次下调韩国潜在增长率预期,既反映了人口负增长、生产率下降等长期结构性制约因素,也包含了对当前韩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阶段性判断。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生产效率、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等系统性举措来重振经济活力。其中,如何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缓劳动力规模萎缩是关键突破口。 野村证券经济学家朴正宇(音)指出:“韩国经济基础性增长机制已出现明显弱化。若被动接受2%以下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持续下行通道;但若不顾现实条件强行刺激增长,又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次生风险,最终仍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央行强调,过去三十年间(1994至2024年),韩国潜在增长率累计下降6个百分点,降速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央行指出,唯有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扭转生育率颓势、优化外籍劳动力引进政策等措施,方能遏制潜在增长率持续下滑态势。当前正处于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重新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 新政府已将提升潜在增长率列为核心施政目标,总统李在明在竞选期间曾明确提出“推动韩国进入潜在增长率3%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愿景,并着手推进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制定与实施。
2025-07-07 18:57:20 -
韩国人口百年内或蒸发八成 专家警示"人口大转折"已至
韩国人口问题民间智库韩半岛未来人口研究院2日发布《2025人口报告:韩国即将迎来人口大转折》显示,如果目前韩国人口减少趋势持续发展,百年后韩国人口总数可能仅为当前的15%左右。该报告采用队列要素法对2025年至2125年百年间的人口变动进行长期推算,提出严峻的人口前景。 报告指出,最悲观的情景预测显示,2125年韩国人口或锐减至753万,仅为目前人口(5168万)的14.6%。在最乐观的情景中,2125年人口也仅为1573万,不及目前的三分之一。中位预测则为111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753万这一数字低于当前首尔常住人口(933万)。 人口减少趋势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以中位情景为准,截至2075年韩国人口或减少约30%,随后在2125年前进一步骤减至当前的一半以下。这种“加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基数缩小后,具备生育能力的人口也随之减少,导致后续出生人口持续下滑。 报告还预测,韩国的人口金字塔会发生剧变。2075年呈“鳐鱼型”(年轻人口收缩),2125年则演变为全年龄层均现收缩的“眼镜蛇型”。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化趋势也急剧加深。据低位情景预测,截至2100年,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需要供养多达140名65岁以上老人。当前,这一比例仅为每100人抚养约30名老人。 在社会心理层面,研究团队还通过分析韩国职场社交平台Blind上的约6万条帖文,探讨20至40岁人群对结婚与生育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相较爱情,年轻一代考虑结婚时更加注重金钱与住房等现实因素;在生育话题中,经济负担则是最核心的关键词。研究院表示,由此可见当代韩国结婚与生育已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选择,而是深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现实问题。 为应对这一人口危机,研究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包括大幅强化对生育的财政支持、实质推进“工作生活平衡”文化落地、延长退休年龄并推广持续雇佣制度、系统改革移民政策、推动生产核心经济结构转型等。研究院强调,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与社会结构,韩国则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大转折”。
2025-07-03 01:17:47 -
韩国人口多样性持续扩大 外籍劳工和移民推动结构变化
韩国国内居住人口在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日发布的《按地区人口多样性指数测算与应用》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韩国人口多样性指数从2018年的0.0527上升至2022年的0.0568,增幅达7.79%。 人口多样性指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群体人口结构多元化程度的指标,数值范围介于“完全同质”(0)至“完全异质”(1)之间,能够系统反映宗教、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构成特征。本次测算采用布劳指数(Blau Index),指数值越接近1,说明各群体的人口分布越趋于均衡,整体多样性程度越高。 报告以2018年至2022年的人口普查及相关行政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各地区的人口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仁川的人口多样性指数从0.0592上升至0.0722,涨幅达21.96%;大田(17.67%)、全罗南道(17.5%)、全罗北道(16.94%)、江原道(13.65%)、大邱(13.64%)等地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10%。相比之下,世宗市下降9.49%,首尔则小幅下降0.92%。 在邑、面、洞层面,2022年全国人口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地区为京畿道安山市檀园区元谷洞,指数达0.735。其后依次为金浦市大串面(0.688)、檀园区仙府二洞(0.673)、始兴市正往一洞(0.665)以及华城市杨甘面(0.653),上述地区均位于京畿道境内。首尔方面,则以永登浦区大林二洞的0.65位居首位。 此外,受低出生率和移民政策等因素影响,6岁以下婴幼儿的人口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从2018年的0.0419增至2022年的0.0609,涨幅接近45%。 研究团队表示,在2018年与2022年的人口多样性调查中,京畿道西南部、金浦、抱川以及首尔西南部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部分工业园区和农村地区,随着外籍劳工与结婚移民者的集中流入,当地人口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
2025-07-02 19:26:58 -
游客扎堆首尔釜山? 全南小城跻身旅游榜单前列
在韩国全罗南道东部地区,部分人口不足30万的中小城市在去年吸引到相对最多的游客,成为全罗南道主要旅游景点中访客最多的地区。其中,人口27.5万的顺天凭借顺天湾国家庭园·顺天湾湿地这一核心景点,去年共吸引游客426万人次,展现出作为全南旅游代表城市的实力。 据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旅游知识信息系统1日数据,顺天湾国家庭园·顺天湾湿地以426.1531万人次的入场人数,位居全罗南道所有主要景点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期间,该景点创下游客778.1426万人次的纪录。 博览会结束后,顺天以“外星人都想来玩的顺天”这一创意主题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升级。目前,顺天湾在工作日也有日均1至2万人次到访,周末及节假日则日均吸引4至5万人次,成为全年无淡季的人气景点。 素有“全南旅游第一城市”的丽水则有三个旅游景点的年度访客数量突破百万。其中,丽水世博海洋公园去年吸引208.7016万人次游客,较前一年增长约3万人次。丽水海上缆车的游客数量较前一年减少10万多人次,但依旧多达103.8991万人次。面积仅0.12平方公里的丽水梧桐岛则以109.4435万人次继续突破百万游客大关。 人口仅15万的光阳也展现出不俗的旅游潜力。位于白云山麓的青梅农园去年共吸引117万人次游客,达到该市人口的7倍以上。除全南东部地区外,长城郡的内藏山国立公园(白羊寺)是唯一一个年度访客数量超过百万的景点,达到100.1174万人次。 在光州地区的34个主要旅游景点中,国立光州科学馆以94.2722万人次访客位居首位。名山无等山则设有多个访客统计地点,其中以证心寺车辆管制所为基准的访客数量为69.7828万人次,而西区的金大中会议中心则吸引79.583万人次游客。 此外,全国游客最多的景点依旧集中在首都地区,分别是首尔的景福宫(644.36万人次)、乐天世界(525.692万人次),以及京畿道龙仁市的爱宝乐园(559.7998万人次)。
2025-07-02 00:27:09 -
韩国上班族夏季休假意愿强烈 预计带动万亿韩元消费
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夏季旅游旺季的到来,韩国上班族展现出强劲的休假消费意愿,预计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大韩商工会议所面向800名上班族进行问卷调查,并于30日发布的《上班族夏季休假计划》结果显示,81.6%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夏季休假”,其中83.5%倾向于国内游。休假时长方面,“三天两夜”(38.9%)、“四天三夜”(22.7%)和“两天一夜”(21.3%)等短期休假模式最受青睐,反映出上班族偏好“短时高效”的休假方式。 在国内游方面,江原道以34.9%的支持率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其次依次为庆尚道(27.9%)、济州岛(22.4%)和全罗道(20%)。在出境游方面,日本(50.9%)和东南亚(45.4%)成为主要目的地。 据调查,受访者人均休假预算达53.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824元),同比(48.9万韩元)增长9.4%。地区预算差异显著,首尔地区人均预算为77.6万韩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南地区仅为39.3万韩元。全国约2000万上班族人口,假设其中半数选择在假期出行,预计将带动超过1万亿韩元的庞大消费规模。 从年龄来看,30多岁人群的平均支出最高,为66.6万韩元,其次是20多岁(52.7万韩元)、40多岁(49.4万韩元)、50岁以上群体(44.6万韩元)。与去年相比,32.2%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休假支出,26.8%则计划缩减预算。消费增长主要集中于餐饮(74.8%)、住宿(58.1%)和交通(31%)等领域。 休假活动偏好方面,“休憩与自然观光”以49.3%的占比成为首选,其次为“景点游览”(23%)、“美食体验”(21%)和“文化旅游”(20.2%)。崇实大学教授崔子英(音)分析指出:“今年夏季休假呈明显的‘低活动、重休憩’特征,形成驻留型消费趋势。旅游业应重点强化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推动体验型消费升级,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于政策支持需求,受访者最期待“住宿优惠券”(50.8%),“扩大地区商品券适用范围”(36.5%)和“交通费用减免”(35.8%)等紧随其后。在政策改进方面,“形式化宣传”(23.3%)、“适用范围受限的优惠券”(18.4%)和“折扣力度不足”(18%)的回答最多。 大韩商工会议所流通物流政策组组长金珉锡(音)强调:“当前正值政府筹划追加预算的关键时期,应把握时机推出住宿折扣、区域消费券等有效政策,切实激活内需市场,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2025-06-30 19:23:01 -
韩国GDP排名或跌至第13位 全球竞争环境日益严峻
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曾一度跻身全球前十,但因多年经济增长疲软,逐步远离经济强国行列。继2022年跌至全球第12位后,今年韩国GDP规模预计将被西班牙超越,排名下滑至第13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7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韩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将从2024年的1.8697万亿美元降至今年的1.7903万亿美元,排名从第12位跌至第13位。西班牙名义GDP则预计从去年的1.7222万亿美元增至今年的1.7995万亿美元,排名从第15位上升至12位。 韩国GDP规模自2016年进入全球前十后,2020年曾攀升至第9位。但随着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崛起,排名跌至第12位。此外,韩国不仅面临新兴市场竞争,甚至可能落后多个发达国家。 根据IMF在4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韩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为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3.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1.4%的预期。韩国央行(0.8%)、现代经济研究院(0.7%)、摩根大通(0.5%)等增长预期更低,均不及1%。相比之下,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5%和1.6%,疫情后经济表现相对稳健。IMF预计到2030年,韩国GDP排名或将跌至第15位。 此外,韩国正面临出生率低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减少使得经济规模难以快速扩张。专家表示,相较于GDP排名,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及由此导致的长期低增长结构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金正湜表示,韩国主力产业被中国超越,出口增长压力加大。同时,劳动力结构、税制、教育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未能有效适应全球变化,技术革新与生产率提升受阻,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 面对严峻经济形势,韩国新政府推出30.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10亿元)的追加预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政府计划通过激活内需,将潜在增长率从1%提升至3%,并重点扶持人工智能(AI)、半导体、生物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 韩国总统李在明于26日在国会就补充预算案发表施政演说表示:“当前正值政府助力经济重启的关键时刻,此次追加预算是缓解经济困境的及时雨,更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 5日,韩国银行(央行)国民收入部长姜昌求(音)在首尔中区韩国银行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实际GDP的特点。【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6-27 23:23:30 -
韩式炸鸡走出国门 BBQ成都店落户"东郊记忆"
韩国炸鸡品牌BBQ本月23日宣布,日前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核心商圈“东郊记忆”开出“BBQ Village成都”门店。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代表性大都市,截至去年常住人口达2147万。与重庆、上海、北京等同属超大城市,被视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城市之一。 成都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美食之都”,BBQ负责人表示,成都门店开业不仅是单纯的业务扩张,能够在得到国际认可的美食之都展示韩国食品(K-Food)的口味和文化,成为展示品牌的重要窗口。 BBQ成都店选择在深受成都年轻潮人及游客青睐的“东郊记忆”,占地约160平方米。“东郊记忆”在工厂旧址上改建而成,融合现代艺术与商业元素,有“成都圣水洞”之称。 BBQ门店除黄金橄榄炸鸡、蜜汁炸鸡等经典产品外,还提供沙拉、披萨、汉堡等西餐,以及韩式炒年糕等多款韩餐。 今年5月,BBQ与成都、北京、青岛等中国8大战略市场当地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将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2025-06-23 23:11:01
-
韩国"地主"近四成 有地家庭首破1500万户
韩国国土交通部11日公布《土地持有现状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人口共5122万人,其中38.4%持有土地,即大约1965万人。 个人土地持有人数较2023年底(1903万人)增加62万人。从年龄来看,60多岁群体的土地持有比例最高,为30.2%;其次为50多岁(21.2%)和70多岁(20.8%)。从性别来看,持有土地男性占比54.5%,高于女性(45.5%)。 就土地持有面积来看,截至去年底,个人持有面积为4.6258万平方公里,非法人组织为7823平方公里,法人为7404平方公里。与最初开始统计的2006年相比,个人土地持有面积减少4.7%,而非法人和法人则分别增加4.4%和35.6%。 从土地用途分类来看,林地在非法人、个人、法人持有土地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92.4%、57.6%和46.8%。 此外,43.6%的土地持有人员不在所持土地所在的行政区域内居住。其中,土地持有人员在外地居住比例最高的土地所在地区为世宗(59%),最低为首尔(20.6%)。 按家庭单位统计,全国共有2412万户家庭,其中63.4%(约1530万户)拥有土地。韩国拥有土地家庭数量超过1500万户尚属首次。
2025-07-11 19:18:41 -
韩国人形机器人"前有美后有中"核心零件靠日本 高新产业警报拉响
据机器人行业与科研人士8日消息,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标志后,韩国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三星电子未来机器人推进团长兼Rainbow Robotics创始人兼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名誉教授吴俊镐表示,从执行器(驱动装置)、外观设计到人工智能(AI)作业能力来看,韩国在高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为85至90,而美国为100;在普及型机器人方面,假设中国为100时,韩国则仅为90至95。他指出,目前差距尚不算大,韩国企业如果在研发和投资上加大力度,可能在2至3年内重新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发布的制造用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显示,韩国的综合得分为75.9,远低于日本(98.5)和德国(95.4),略高于中国(74)。然而,在零部件采购和市场需求方面,中国的表现要优于韩国。 与其他制造领域一样,中国的机器人发展势头惊人。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内,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以5688项位居世界第一,美国(1483项)和日本(1195项)也都突破千项,而韩国仅为368项。 据Meritz证券数据,在机器人三大核心驱动技术之一的减速器方面,中国的自给率已达70%。中国机器人龙头企业优必选(UBTECH)也宣布,目前用于机器人和精密设备的伺服驱动器国产化率已从40%提升至90%。 相比之下,韩国的机器人驱动部件国产化率仅在20%区间,电机与减速器国产率则在30%中段徘徊,尤其在高精度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对日本进口依赖极高。也就是说,一旦零部件价格上涨或供应链发生波动,韩国机器人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在机器人主要三大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中,韩国的制造成本占比高达70%。 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梁承允(音)表示,中国在应对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已经在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和软件等价值链上实现较高程度的本土化,并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在资金筹措方面,韩国也远逊于竞争国家。中国政府近日宣布设立137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主导型机器人产业风投基金,而韩国为开发人形机器人设立的“K人形机器人联合”扶持资金仅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 民间投资也不容乐观。韩国机器人产业振兴院的机器人产业实态调查显示,2023年韩国共有4521家机器人企业,仅1.7%(42家)获得外部投资,其中近一半(49.4%)的融资金额低于10亿韩元。今年,美国Figure AI、Apptronik、Skild AI、Agility Robotics等主要机器人公司的筹资规模均达到5000亿至7000亿韩元之间,远超韩国同行。 在先进制造业的另一核心支柱AI领域,韩国的生态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美国有OpenAI、谷歌、英伟达等在半导体设计和AI模型领域的领先企业,台湾则以台积电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生态体系。中国也有DeepSeek等AI模型开发企业,以及长江存储(CXMT)、中芯国际(SMIC)等半导体公司与美国抗衡。韩国则除了SK海力士在高带宽存储器(HBM)方面有所突破外,在AI产业内几乎没有领导地位。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统计的各国AI民间投资规模显示,去年韩国仅为13.3亿美元,远低于美国(1099.8亿美元)和中国(92.9亿美元)。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尚峰(音)指出,今年韩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已跌至15%左右,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持续十年下滑,现在正是通过高附加值技术培养和扩大研发支持,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刻。
2025-07-08 22:35:47 -
【亚洲人之声】"学历泡沫"必须戳破 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近年来,韩国社会“高学历低匹配”现象愈演愈烈,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韩国职业能力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韩国学历过剩比率高达31%,远超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23%)。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韩国高学历者正在从事与学历水平不符的简单工作。与此同时,近半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专业无关,韩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也垫底OECD。 表面上看,这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结构错配,本质则是韩国高等教育体制在长期纵容下形成的“虚胖”病灶所致。过去几十年间,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逐和大学升学的畸形膨胀,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全民投资的“起跑竞争”。当高等教育不再代表更高质量的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而仅是学历标签的产线时,“泡沫”终会破裂。 回顾韩国大学扩张历史,自金泳三政府时期放宽大学设立标准以来,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急剧增长。在学生资源有限、教研能力不足的现实面前,不少高校陷入招生困难、质量堪忧的困境。大学扩张未能与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学力膨胀”演变成为“学历贬值”。 与此同时,大学学费16年来几乎处于冻结状态,导致高校既难以改善教育条件,也无法吸引优质人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育土壤培养出“高学历低技能”求职青年,也匹配不到足以发挥学生专长的优质岗位,同时企业又抱怨人才难觅。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人力资源的低效使用发生在人口减少的背景下。韩国劳动人口正在迅速减少,而大批青年才俊又在不相匹配的岗位上耗尽热情。这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悲哀。尤其是在即将迎来人工智能与高新技术主导的全新产业时代,教育系统如果不能完成结构革新,韩国在全球竞争中或难以立足。 教育是百年大计,更是国家命脉所在。教育改革已经不是“是否要做”,而是“如何去做”的问题。上届政府高喊教育改革口号,但终究雷声大雨点小,三年无所作为。新政府必须警醒,唯有真正提升教育的内涵,才能打破学历崇拜的虚妄,让青年学有所用、业有所成,韩国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07-07 19:49:12 -
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或将首度跌破2% 结构性矛盾成发展桎梏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预计将首次跌破2%,分析指出,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创新动能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叠加导致经济增长引擎快速衰退。在经济体量更为庞大、发展更为成熟的美国仍能维持2%以上潜在增长率的背景下,有观点认为韩国经济过早放缓。 韩国银行(央行)于7日向国会行政安全委员会所属共同民主党议员杨富男提交的《主要国家GDP产出缺口现状》报告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上月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中,将韩国2025年潜在增长率预期从去年12月的2%下调至1.9%,降幅达0.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相关统计以来首次跌破2%。 潜在增长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不引发通货膨胀前提下,通过充分动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能实现的GDP增长率,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OECD统计数据显示,韩国潜在增长率自2011年(3.8%)以来已连续14年呈下行态势,特别是在2022至2024年间维持在2.2%水平后,今年骤降0.3个百分点。央行表示:“十年前,韩国潜在增长率尚能维持在3%左右,如今已显著下滑至2%以下区间。” 此外,韩国实际经济增长表现与潜在增长水平之间的差距正持续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测,韩国今年GDP缺口(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额)将达-1.1%,这将是继2023年(-0.4%)和2024年(-0.3%)之后连续第三年呈负值,且负向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 分析指出,OECD此次下调韩国潜在增长率预期,既反映了人口负增长、生产率下降等长期结构性制约因素,也包含了对当前韩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阶段性判断。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生产效率、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等系统性举措来重振经济活力。其中,如何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缓劳动力规模萎缩是关键突破口。 野村证券经济学家朴正宇(音)指出:“韩国经济基础性增长机制已出现明显弱化。若被动接受2%以下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持续下行通道;但若不顾现实条件强行刺激增长,又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次生风险,最终仍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央行强调,过去三十年间(1994至2024年),韩国潜在增长率累计下降6个百分点,降速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央行指出,唯有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扭转生育率颓势、优化外籍劳动力引进政策等措施,方能遏制潜在增长率持续下滑态势。当前正处于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重新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 新政府已将提升潜在增长率列为核心施政目标,总统李在明在竞选期间曾明确提出“推动韩国进入潜在增长率3%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愿景,并着手推进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制定与实施。
2025-07-07 18:57:20 -
韩国人口百年内或蒸发八成 专家警示"人口大转折"已至
韩国人口问题民间智库韩半岛未来人口研究院2日发布《2025人口报告:韩国即将迎来人口大转折》显示,如果目前韩国人口减少趋势持续发展,百年后韩国人口总数可能仅为当前的15%左右。该报告采用队列要素法对2025年至2125年百年间的人口变动进行长期推算,提出严峻的人口前景。 报告指出,最悲观的情景预测显示,2125年韩国人口或锐减至753万,仅为目前人口(5168万)的14.6%。在最乐观的情景中,2125年人口也仅为1573万,不及目前的三分之一。中位预测则为111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753万这一数字低于当前首尔常住人口(933万)。 人口减少趋势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以中位情景为准,截至2075年韩国人口或减少约30%,随后在2125年前进一步骤减至当前的一半以下。这种“加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基数缩小后,具备生育能力的人口也随之减少,导致后续出生人口持续下滑。 报告还预测,韩国的人口金字塔会发生剧变。2075年呈“鳐鱼型”(年轻人口收缩),2125年则演变为全年龄层均现收缩的“眼镜蛇型”。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化趋势也急剧加深。据低位情景预测,截至2100年,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需要供养多达140名65岁以上老人。当前,这一比例仅为每100人抚养约30名老人。 在社会心理层面,研究团队还通过分析韩国职场社交平台Blind上的约6万条帖文,探讨20至40岁人群对结婚与生育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相较爱情,年轻一代考虑结婚时更加注重金钱与住房等现实因素;在生育话题中,经济负担则是最核心的关键词。研究院表示,由此可见当代韩国结婚与生育已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选择,而是深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现实问题。 为应对这一人口危机,研究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包括大幅强化对生育的财政支持、实质推进“工作生活平衡”文化落地、延长退休年龄并推广持续雇佣制度、系统改革移民政策、推动生产核心经济结构转型等。研究院强调,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与社会结构,韩国则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大转折”。
2025-07-03 01:17:47 -
韩国人口多样性持续扩大 外籍劳工和移民推动结构变化
韩国国内居住人口在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日发布的《按地区人口多样性指数测算与应用》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韩国人口多样性指数从2018年的0.0527上升至2022年的0.0568,增幅达7.79%。 人口多样性指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群体人口结构多元化程度的指标,数值范围介于“完全同质”(0)至“完全异质”(1)之间,能够系统反映宗教、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构成特征。本次测算采用布劳指数(Blau Index),指数值越接近1,说明各群体的人口分布越趋于均衡,整体多样性程度越高。 报告以2018年至2022年的人口普查及相关行政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各地区的人口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仁川的人口多样性指数从0.0592上升至0.0722,涨幅达21.96%;大田(17.67%)、全罗南道(17.5%)、全罗北道(16.94%)、江原道(13.65%)、大邱(13.64%)等地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10%。相比之下,世宗市下降9.49%,首尔则小幅下降0.92%。 在邑、面、洞层面,2022年全国人口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地区为京畿道安山市檀园区元谷洞,指数达0.735。其后依次为金浦市大串面(0.688)、檀园区仙府二洞(0.673)、始兴市正往一洞(0.665)以及华城市杨甘面(0.653),上述地区均位于京畿道境内。首尔方面,则以永登浦区大林二洞的0.65位居首位。 此外,受低出生率和移民政策等因素影响,6岁以下婴幼儿的人口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从2018年的0.0419增至2022年的0.0609,涨幅接近45%。 研究团队表示,在2018年与2022年的人口多样性调查中,京畿道西南部、金浦、抱川以及首尔西南部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部分工业园区和农村地区,随着外籍劳工与结婚移民者的集中流入,当地人口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
2025-07-02 19:26:58 -
游客扎堆首尔釜山? 全南小城跻身旅游榜单前列
在韩国全罗南道东部地区,部分人口不足30万的中小城市在去年吸引到相对最多的游客,成为全罗南道主要旅游景点中访客最多的地区。其中,人口27.5万的顺天凭借顺天湾国家庭园·顺天湾湿地这一核心景点,去年共吸引游客426万人次,展现出作为全南旅游代表城市的实力。 据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旅游知识信息系统1日数据,顺天湾国家庭园·顺天湾湿地以426.1531万人次的入场人数,位居全罗南道所有主要景点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期间,该景点创下游客778.1426万人次的纪录。 博览会结束后,顺天以“外星人都想来玩的顺天”这一创意主题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升级。目前,顺天湾在工作日也有日均1至2万人次到访,周末及节假日则日均吸引4至5万人次,成为全年无淡季的人气景点。 素有“全南旅游第一城市”的丽水则有三个旅游景点的年度访客数量突破百万。其中,丽水世博海洋公园去年吸引208.7016万人次游客,较前一年增长约3万人次。丽水海上缆车的游客数量较前一年减少10万多人次,但依旧多达103.8991万人次。面积仅0.12平方公里的丽水梧桐岛则以109.4435万人次继续突破百万游客大关。 人口仅15万的光阳也展现出不俗的旅游潜力。位于白云山麓的青梅农园去年共吸引117万人次游客,达到该市人口的7倍以上。除全南东部地区外,长城郡的内藏山国立公园(白羊寺)是唯一一个年度访客数量超过百万的景点,达到100.1174万人次。 在光州地区的34个主要旅游景点中,国立光州科学馆以94.2722万人次访客位居首位。名山无等山则设有多个访客统计地点,其中以证心寺车辆管制所为基准的访客数量为69.7828万人次,而西区的金大中会议中心则吸引79.583万人次游客。 此外,全国游客最多的景点依旧集中在首都地区,分别是首尔的景福宫(644.36万人次)、乐天世界(525.692万人次),以及京畿道龙仁市的爱宝乐园(559.7998万人次)。
2025-07-02 00:27:09 -
韩国上班族夏季休假意愿强烈 预计带动万亿韩元消费
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夏季旅游旺季的到来,韩国上班族展现出强劲的休假消费意愿,预计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大韩商工会议所面向800名上班族进行问卷调查,并于30日发布的《上班族夏季休假计划》结果显示,81.6%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夏季休假”,其中83.5%倾向于国内游。休假时长方面,“三天两夜”(38.9%)、“四天三夜”(22.7%)和“两天一夜”(21.3%)等短期休假模式最受青睐,反映出上班族偏好“短时高效”的休假方式。 在国内游方面,江原道以34.9%的支持率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其次依次为庆尚道(27.9%)、济州岛(22.4%)和全罗道(20%)。在出境游方面,日本(50.9%)和东南亚(45.4%)成为主要目的地。 据调查,受访者人均休假预算达53.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824元),同比(48.9万韩元)增长9.4%。地区预算差异显著,首尔地区人均预算为77.6万韩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南地区仅为39.3万韩元。全国约2000万上班族人口,假设其中半数选择在假期出行,预计将带动超过1万亿韩元的庞大消费规模。 从年龄来看,30多岁人群的平均支出最高,为66.6万韩元,其次是20多岁(52.7万韩元)、40多岁(49.4万韩元)、50岁以上群体(44.6万韩元)。与去年相比,32.2%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休假支出,26.8%则计划缩减预算。消费增长主要集中于餐饮(74.8%)、住宿(58.1%)和交通(31%)等领域。 休假活动偏好方面,“休憩与自然观光”以49.3%的占比成为首选,其次为“景点游览”(23%)、“美食体验”(21%)和“文化旅游”(20.2%)。崇实大学教授崔子英(音)分析指出:“今年夏季休假呈明显的‘低活动、重休憩’特征,形成驻留型消费趋势。旅游业应重点强化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推动体验型消费升级,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于政策支持需求,受访者最期待“住宿优惠券”(50.8%),“扩大地区商品券适用范围”(36.5%)和“交通费用减免”(35.8%)等紧随其后。在政策改进方面,“形式化宣传”(23.3%)、“适用范围受限的优惠券”(18.4%)和“折扣力度不足”(18%)的回答最多。 大韩商工会议所流通物流政策组组长金珉锡(音)强调:“当前正值政府筹划追加预算的关键时期,应把握时机推出住宿折扣、区域消费券等有效政策,切实激活内需市场,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2025-06-30 19:23:01 -
韩国GDP排名或跌至第13位 全球竞争环境日益严峻
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曾一度跻身全球前十,但因多年经济增长疲软,逐步远离经济强国行列。继2022年跌至全球第12位后,今年韩国GDP规模预计将被西班牙超越,排名下滑至第13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7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韩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将从2024年的1.8697万亿美元降至今年的1.7903万亿美元,排名从第12位跌至第13位。西班牙名义GDP则预计从去年的1.7222万亿美元增至今年的1.7995万亿美元,排名从第15位上升至12位。 韩国GDP规模自2016年进入全球前十后,2020年曾攀升至第9位。但随着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崛起,排名跌至第12位。此外,韩国不仅面临新兴市场竞争,甚至可能落后多个发达国家。 根据IMF在4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韩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为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3.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1.4%的预期。韩国央行(0.8%)、现代经济研究院(0.7%)、摩根大通(0.5%)等增长预期更低,均不及1%。相比之下,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5%和1.6%,疫情后经济表现相对稳健。IMF预计到2030年,韩国GDP排名或将跌至第15位。 此外,韩国正面临出生率低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减少使得经济规模难以快速扩张。专家表示,相较于GDP排名,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及由此导致的长期低增长结构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金正湜表示,韩国主力产业被中国超越,出口增长压力加大。同时,劳动力结构、税制、教育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未能有效适应全球变化,技术革新与生产率提升受阻,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 面对严峻经济形势,韩国新政府推出30.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10亿元)的追加预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政府计划通过激活内需,将潜在增长率从1%提升至3%,并重点扶持人工智能(AI)、半导体、生物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 韩国总统李在明于26日在国会就补充预算案发表施政演说表示:“当前正值政府助力经济重启的关键时刻,此次追加预算是缓解经济困境的及时雨,更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 5日,韩国银行(央行)国民收入部长姜昌求(音)在首尔中区韩国银行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实际GDP的特点。【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6-27 23:23:30 -
韩式炸鸡走出国门 BBQ成都店落户"东郊记忆"
韩国炸鸡品牌BBQ本月23日宣布,日前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核心商圈“东郊记忆”开出“BBQ Village成都”门店。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代表性大都市,截至去年常住人口达2147万。与重庆、上海、北京等同属超大城市,被视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城市之一。 成都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美食之都”,BBQ负责人表示,成都门店开业不仅是单纯的业务扩张,能够在得到国际认可的美食之都展示韩国食品(K-Food)的口味和文化,成为展示品牌的重要窗口。 BBQ成都店选择在深受成都年轻潮人及游客青睐的“东郊记忆”,占地约160平方米。“东郊记忆”在工厂旧址上改建而成,融合现代艺术与商业元素,有“成都圣水洞”之称。 BBQ门店除黄金橄榄炸鸡、蜜汁炸鸡等经典产品外,还提供沙拉、披萨、汉堡等西餐,以及韩式炒年糕等多款韩餐。 今年5月,BBQ与成都、北京、青岛等中国8大战略市场当地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将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2025-06-23 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