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研发’新闻 100个
-
五年获超84亿研发经费 生物医疗企业成"吸金王"
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五年间,韩国未上市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中,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获得的国家研发经费位居首位。 10日,风险投资平台THE V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共获得国家研发经费1.612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3943亿元),占韩国研发总投入的30.4%。紧随其后的是移动出行(5139.3亿韩元,9.7%)、半导体与显示器(4964.9亿韩元,9.4%)、环境与能源(4645.3亿韩元,8.7%)。获得经费最少的行业为农水产与畜牧业,仅为1107.9亿韩元(2.1%)。 从参与过研发项目的企业数量来看,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的企业最多,达1008家。这一领域企业平均获得的研发经费为16亿韩元,并平均持有9.4项韩国国内注册专利。 然而,在半导体与显示器领域,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28.1亿韩元)与平均国内注册专利数(14.9项)均位居行业之首。该领域企业平均研发经费较为充裕,其作为研发投资主要成果的注册专利数达8.3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0至2024年间,人工智能(AI)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中,参与国家研发项目的企业共有607家,共获得研发经费7382亿韩元。文化内容与时尚美妆行业则共获得3208亿韩元。报告指出,这些企业大部分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和功能性美妆产品开发的生物企业。 韩国研发主管部门中,中小风险企业部的研发经费支持力度最大。过去五年间,该部门累计提供研发经费达2.8万亿韩元,占所有未上市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所获国家研发经费的37.7%。
2025-07-10 23:36:26 -
韩国美妆迎战酷暑 加快多功能护肤品研发步伐
随着韩国梅雨季提前结束,今年夏季正式进入超长酷暑模式,韩国美妆企业正在加速研发具有清凉降温、高效防晒与防尘霾颗粒等功能的夏季护肤新品。 据美妆业界6日消息,拥有自建研究所的化妆品企业研发费用持续增长。拥有旗下品牌爱多康(ATOPALM)与丽欧蓓莉(Real Barrier )的NeoPharm去年向企业附属研究所投入约3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84.28万元)研发资金,较2023年(约26.5亿韩元)增长28%。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也已投入约8亿韩元研发费用。此外,拥有旗下品牌蒂迩肌(Dr.G)的Gowoonsesang Cosmetics通过自由皮肤科学研究所,将去年研发投入提升至约38亿韩元,较2023年(约32亿韩元)增长19%。 科丝美诗(COSMAX)、韩国科玛(Kolmar Korea)、蔻诗曼嘉(COSMECCA KOREA)等韩国化妆品设计代工(ODM)企业的研发费用也呈增长态势。第一季度这三家企业总研发投入约为524亿韩元,同比增长5%。去年这三家企业的总研发投入达2078亿韩元,预计今年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NeoPharm的企业附属研究所专注于研发儿童防晒产品,今年5月该企业推出爱多康儿童清凉运动防晒喷雾,首批产品迅速售罄。此产品热卖的关键在于含有可维持10小时强效防晒的新成分。 韩国孕妈护理品牌Derma:B则集中于产品清凉感与抗菌功能的研发,因此该品牌上月推出降温冰凉巾“DeoFresh Cool Sheet”和降温擦汗巾“DeoFresh Cool Shower Towel”。在户外活动时,DeoFresh Cool Sheet单片即可完成全身清洁,颈部佩戴此产品清凉效果可持续2小时。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强烈紫外线,蒂迩肌成功研发出能阻隔长波紫外线(UVA1)的成分。 美妆业界相关人士表示,气候变化推动兼具防晒、降温等多种功能的夏季护肤品需求激增,因此开发新型功效成分已成为韩国美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5-07-08 00:42:43 -
韩中关系回暖激活美妆产业 化妆品巨头重塑对华布局
随着韩国政权更迭及韩中关系改善预期升温,韩国美妆(K-Beauty)产业加快重启曾一度陷入停滞的中国市场战略。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韩国科玛等主要化妆品企业相继完成结构调整,通过整顿分销渠道、大规模投资及强化全球平台合作等举措,为“第二增长曲线”蓄力。 业内消息显示,爱茉莉太平近期完成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结构调整,自今年起正式进入增长导向阶段,计划大幅加码在华投资。集团社长金昇焕于上月12日在首尔举行的第16届IGDS世界百货店峰会上表示:“中国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当前正处于由结构调整向增长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事实上,企业此前推进的结构调整已开始显现成效。受“限韩令”影响,爱茉莉太平洋大幅缩减线下门店规模,转向线上渠道重塑销售体系,并聚焦提升盈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了八个季度来的首次盈利,表明其经营结构已得到有效调整,也为重返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昇焕指出:“在中国内需回暖与韩中关系改善的双重背景下,公司将通过提升上海工厂开工率等方式,积极寻求新的增长动能。”他指出,该工厂自2002年竣工投产、2014年扩建以来,因限韩令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开工率一度降至约10%。未来,公司将逐步恢复正常运营体系,扩大产能,以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除爱茉莉太平洋外,韩国美妆行业整体也在加速调整对华战略。韩国科玛近日与中国最大跨境电商平台“天猫国际”签署合作协议,计划通过强化定制化服务、加强与全球平台协同合作,助力韩国美妆品牌深耕中国市场。 科丝美诗则通过加大资本投入,进一步深化在华布局。公司计划于2026年前在上海莘庄工业园区建设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新总部,占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面向中国市场的化妆品设计代工(ODM)核心基地。 LG生活健康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积极扩大在华影响力。今年5月27日,公司在上海举办了旗下高端宫廷护肤品牌“后(WHOO)”全球发布会,邀请韩国、中国及亚洲各地的主流媒体、美妆达人和电商平台高管出席,全面开启新一轮品牌推广攻势。 业内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韩国企业在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鉴于中国市场体量庞大且增长潜力依然可观,化妆品行业整体仍然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在韩中关系回暖的大背景下,韩国美妆产业正重新将中国视为推动“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战略阵地。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同样看好中国消费回暖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达到3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5月进一步上升至435亿元,同比增长4.4%,整体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 韩国LS证券分析师吴林雅(音)指出:“随着中国内需回暖、高端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本地渠道不断优化,加之免税市场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化妆品行业有望全面反弹,中国市场或将成为推动行业估值上调的重要动力。” 梅里茨证券分析师朴钟大(音)表示:“近期中国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出口形势也呈现回升趋势。再加上韩中关系缓和的预期升温,有望减轻企业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行业前景值得期待。” 然而,也有观点提醒企业需保持谨慎。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4月至5月的消费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但阶段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此外,“国潮”兴起、监管趋严和消费结构持续变化,可能使海外品牌难以重现以往的“特殊红利”。 因此,部分企业在积极推进对华战略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布局,力求实现渠道多元化,以分散市场风险。受限韩令和疫情双重影响,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经营不确定性仍难以完全消除。 一位化妆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确实有所改善,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但考虑到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国家市场布局,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025-07-03 00:41:17 -
逾七成留学生倾向留韩就业发展 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面向于上月参展“2025全球人才招聘会”的356名在韩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于1日公布的《2025外籍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留学生希望在韩国就业并定居,韩国企业对外籍人才的定位已从基础劳动力转向高素质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明确表达在韩就业及定居意向,其中,4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工作积累经验,29%则表示希望在韩国长期定居,反映出韩国正逐步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地。从学历构成来看,硕士及以上高学历外籍人才占59%,较往年显著提升;专业分布方面,工科领域占26%,较去年全韩外籍留学生中理工科15%(约3万人)的占比呈明显增长态势,凸显高学历理工人才持续涌入的趋势。 关于外籍留学生就职意向岗位方面,研发类职位以34.3%的占比成为首选,其次依次为行政办公类(31.2%)、市场营销类(27%)及生产制造类(7.6%)等。面对留学生强烈的就业意愿,韩国企业也展现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化用人体系,65%的参展企业表示具有聘用外籍留学生的实际经验。企业聘用外籍留学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海外市场拓展需求”(42%)和“构建多元化人才团队”(21%)两大维度。 企业招聘偏好与全球化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市场营销岗位以49%的占比居首,研发岗位(31%)紧随其后,与韩国企业通过国际化人才推进全球市场布局和技术创新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据调查,随着企业对兼具语言优势、跨文化理解力及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升温,对外籍人才的认知正经历本质性转变。 为深化国际人才对接服务,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计划于今年9月启动“地方外籍留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首阶段将在釜山、蔚山、庆南等东南部地区,以及大田、忠南等中部地区举办系列专场招聘咨询会。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副社长兼中小企业本部部长姜尚燁(音)强调:"我们将持续优化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通过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的高质量招聘活动,切实提升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025-07-01 23:36:25 -
韩国新政府国政课题未定 2026年研发预算"先拟后调"
据业界1日消息,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于近日召开首届审议会议,重点对《2026年度国家研发项目预算分配与调整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根据会议审议结果,政府初步拟定2026年主要研发(R&D)预算规模为26.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73亿元),较今年预算增加5.1%。但由于国政企划委员会提出需进一步统筹协调的要求,最终预算方案将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预算规模有望实现更大幅度提升。 政府研发预算制定工作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首先由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下属科学技术创新本部联合各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拟定预算分配方案,经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专业审议后,于每年6月底前提交至企划财政部。然而在本轮审议过程中,国政企划委员会指出,现行方案未能充分体现李在明政府的施政理念,建议在7至8月期间进行补充完善后重新审议。鉴于此,会议最终仅审议通过了过渡性暂行方案。 国政企划委员会表示,考虑到新政府国政课题体系尚未确立,为遵守预算编制时间节点要求,现阶段只能先拟定暂行方案。待国政课题正式出台后,科学技术创新本部将重组专项工作小组,以现行暂行方案为基准开展全口径预算调整工作,经二次咨询会议审议后形成最终方案。 在会议上指出,本次拟定的研发预算暂行方案规模达26.1万亿韩元,同比增加1.2万亿韩元,增幅显著。但会议明确强调,最终预算规模将在该基础上实现更大幅度提升。同时,预算分配结构将依据新政府国政课题的战略导向进行动态优化,确保国家研发投入与核心政策目标保持高度协同。 由于预算案未能按惯例在6月完成最终审议,关于完善研发预算审议程序、优化法定时限等制度性改革的讨论预计将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深化。
2025-07-01 19:00:57 -
李在明上台后LG打头阵 韩企掀尖端科技本土投资潮
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LG显示成为首个宣布万亿韩元级大规模设备投资计划的韩国企业,正式发力争夺未来显示面板市场主导地位。此次大规模投资不仅是重建韩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信号弹”,同时也引发外界对其他韩国企业是否会跟进大规模投资来突破全球危机并寻找未来增长动力的关注。 ◆LG显示回流投资 打响制造业复兴“第一枪” LG显示近日宣布的1.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投资中,约有7000亿韩元计划集中投至京畿道坡州市。LG显示位于坡州的生产基地是涵盖大中小各类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生产的先进大型产业园区。分析认为,LG显示出售中国广州液晶(LCD)工厂后把资金重新投入国内进行OLED技术研发,是一种“回流投资”,有望为国家经济复苏带来积极作用。 OLED属于韩国国家尖端战略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必须依赖背光源的LCD不同,OLED每个像素自发光,图像质量更高、厚度更薄、耗电更少,还具备柔性弯曲能力,可以实现各种形态的创新。 韩国显示行业普遍认为,此次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强技术竞争力,在摆脱中国等后起之秀追赶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本土材料、零件、设备企业的协同发展,强化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最近设立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并宣布支持包括显示面板在内的高端产业。如果企业投资与政府支持同步推进,韩国显示面板的产业主导地位或进一步加强。 韩国显示企业一直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引领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巨额的政府补贴加持下,追赶之势不可小觑。LG显示计划通过前瞻性的OLED技术投资,构建从全球最大97英寸OLED电视面板到27英寸游戏显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面板等全线产品的“OLED产品组合”,以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SK布局AI基础设施 官民合力打造数据中心 韩国历届新政府上台后,大型企业都会陆续公布投资计划。因此预计以LG为起点,其他企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会陆续浮出水面。尤其是李在明承诺向人工智能(AI)等国家尖端战略产业集中投资100万亿韩元,力争跻身全球AI三强,因此围绕AI的科技产业投资有望持续展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投资企业是SK集团。SK计划与全球最大云服务企业亚马逊AWS合作,在蔚山尾浦国家产业园区建设一座100MW规模的AI专用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计划搭载6万块GPU,预计2029年2月完工,总规模达103MW,为韩国迄今之最。这是一个民间与政府联合投资数万亿韩元的超大型项目,SK集团计划本月举行启动仪式,并在8月举行奠基仪式。 SK集团在本月13日至14日召开经营战略会议,探讨以AI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和集团层面的协同方案。SK计划围绕AI、尖端半导体等国家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以SK海力士为中心的半导体价值链、AI基础设施和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现代三星加码本土投入 科技投资浪潮开启 除此以外,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在宣布美国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公开在韩国本土的研发、例行投资及战略投资等方面计划,规模总计24.3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超过19%,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本月17日起召开由主要高管及海外法人出席的全球战略会议,研讨下半年发展战略。三星近期已启动大型并购(M&A)计划,因此是否即将公布大规模投资备受外界关注。去年在多重危机背景下,三星依旧创下年度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也会延续。 本月13日,李在明召集五大企业集团会长及六大经济团体会长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国家经济增长与振兴方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会上明确表示,三星计划持续增加AI、半导体、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同时在传统产业中融合AI,提升生产效率,并努力创造更多高薪工作岗位。
2025-06-26 18:00:00 -
宋昌贤掌舵现代汽车上海前瞻研发中心 韩中研发融合提速
现代起亚先进汽车平台(AVP,Advanced Vehicle Platform)本部长宋昌贤将挂帅出任现代汽车位于中国上海的前瞻技术研发中心(Hyundai Motor Advanced Technology R&D Shanghai)总负责人。 此举被解读为现代汽车在强化中国本土研发中心独立研发竞争力的同时,与韩国研究所在软件定义汽车(SDV)领域技术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 据汽车业界人士日前消息,现代汽车正在推进组织架构调整,计划将位于上海的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划归现代汽车AVP本部直接管理。 去年10月,现代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心为现代汽车全资法人,负责现代汽车在中国区域总部的未来汽车研发工作。 现代汽车自2021年成立上海数字研发中心以来,持续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实力,以巩固在全球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去年1月,现代汽车将集团内较为分散的软件开发组织进行整合,新成立现代起亚AVP本部,由现代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移动初创公司42dot社长宋昌贤担任本部长。此次组织调整被视为体现了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加速未来汽车研发技术量产的愿景。上月,郑义宣赴华参观第21届上海国际车展,强调加强韩中研发协同效应。 现代汽车上海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划归AVP本部后,将在宋昌贤的全力指挥下,围绕以未来汽车产业核心——软件定义汽车为基础的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现代汽车中国合资法人北京现代日前公开首款战略级电动车“ELEXIO”,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全方位布局新能源市场,并借中国市场为跳板推进面向全球市场的未来汽车开发。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信息技术(IT)和SDV等领域具有优势,此次调整是现代汽车集团加强内部研发协同的措施。预计将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研发人才,持续加强以SDV为核心的新车开发。
2025-06-24 22:59:19 -
韩中议员联盟代表团将访问沪杭考察AI机器人等企业
韩国国会韩中议员联盟23日宣布,将从本月26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集中对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尖端产业领域进行考察。 韩中议员联盟将先后考察位于上海、杭州的AI研究机构及产业园区,考察创新技术动向及产业发展战略。行程中包括考察AI企业商汤科技、上海华为研发中心、机器人生产企业宇树科技、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母校浙江大学等,还将到访大韩民国杭州临时政府。 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洪起元、白惠莲、金永培、金相旭、赵寅喆,以及国民力量党议员金台镐、安祥薰、金素熙,祖国革新党议员车圭根(音)等参与此次访华。 韩中议员联盟会长金太年表示,希望此次访问能够成为韩中两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具体化未来产业愿景的契机,今后将积极努力,使国会层面的经济领域议会外交取得实质成果。
2025-06-23 20:24:03 -
韩国电池押注LFP 迎战中国低价谋求多元发展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电池市场也随之出现“鸿沟”(Chasm)。韩国电池企业开始加码原本并非主要业务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针对低价市场进行布局,并以此为未来产品组合构建奠定基础。 据电池行业18日消息,电池正极材料企业L&F本月16日宣布发行3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券,其中2000亿韩元用于新建LFP正极材料生产法人。这是韩国四大正极材料企业LG化学、浦项未来M、Ecopro BM和L&F中首次迈出的LFP商业转型步伐。浦项未来M也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TF),启动高能量密度LFP正极材料的研发,正式涉足LFP业务。 正极材料企业积极推进LFP业务的原因是电池整包企业重心逐渐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LFP产品。LG新能源目前已签署多项LFP供应合同,今年计划向雷诺供应LFP电动汽车电池,并已获得多个储能系统(ESS)用LFP电池合同。去年11月,LG新能源率先与美国Terra-Gen签约,12月又与Excelsior Energy Capital达成供应协议。进入今年以来,LG新能源又相继与波兰PGE和电气设备巨头台达电子美国法人签署合约。 业界普遍认为,三星SDI也即将签订LFP供应合同。三星SDI此前表示,计划把通过定增筹集的1.7万亿韩元中的一部分用于LFP技术开发和量产体系建设。最近,三星SDI还与L&F签署材料供应谅解备忘录(MOU)。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成品订单先行确定后,才会签署材料供应协议,说明三星SDI的LFP电池供应或已有实质进展。 韩国电池行业此轮加码LFP,短期目的旨在应对中国厂商的低价攻势,确保市场份额。韩亚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LFP电池渗透率已达到50.2%。LFP偏好推动中国当月电动汽车电池出货同比大增53%,达到52.1GWh。在市场“鸿沟”时期,价格优势突出的LFP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从中长期来看,韩国电池企业正在致力构建涵盖低价LFP到高端电池的全线产品矩阵。目前,韩国企业以三元(NCM)材料体系中的高镍电池瞄准高端市场,以高电压的中镍电池应对主流车型。在中低价产品线,韩国企业则计划以富锰锂(LMR)等下一代电池为代表加强布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开发的“高性价比电池”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其中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宁德时代(CATL)2021年推出首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钠的储量是锂的约440倍,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对此指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池体积较大,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有限,而韩国电池企业通过从低价到高端的产品组合战略,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2025-06-19 20:57:40 -
2025世界大学排名出炉 韩国三所大学进入百强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韩国仅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较去年减少2所。 此次榜单中,韩国3所百强大学分别为首尔大学(第38位)、延世大学(第50位)和高丽大学(第61位)。中华圈共有10所大学入榜,日本则有4所大学。 首尔大学较去年下滑7位,跌至第38位。尽管在“就业能力”和“学术发展”等核心指标中表现出色,但在“国际教职员工比例”和“国际留学生比例”等国际化指标中得分偏低,导致整体排名下降。 延世大学首次跻身前50强,在“国际留学生比例”和“国际研究网络”方面表现突出,连续第四年在亚洲地区大学中排名第一。 理工科大学普遍下滑成为今年韩国大学的显著特点。浦项科技大学从去年的第98位降至第102位,蔚山国立科技大学(第310位)、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第370位)、光州科学技术院(第385位)均较去年下滑十余位,主要受“就业能力”和“国际化”指标拖累。 然而,浦项科技大学在“师生比例”指标中排名第27位,为韩国大学最高水平;韩国外国语大学则在“国际教职员工”方面表现最佳。 与韩国大学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大学则呈上升趋势。香港大学(第11位)、北京大学(第14位)、清华大学(第17位)、复旦大学(第30位)四所大学排名均高于首尔大学。其中,复旦大学表现最为亮眼,从去年的第39位大幅上升9位至第30位,成功反超去年排第31位的首尔大学。清华大学也上升3位,北京大学则保持第14位不变。 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地区大学在“研究”方面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论文影响力”指标中,全球50强中有23所为中华圈大学,接近美国(8所)的三倍。 科技界人士分析指出,尽管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但2023年其国家研发(R&D)投资增幅仍超过8%,远超美国和欧洲(各1%)。在政府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背景下,中国各大学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显现。 此次排名涵盖全球5000余所大学,QS最终对其中150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评价标准涵盖学者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率、引用次数和获奖情况等多项指标。
2025-06-19 20:22:09
-
五年获超84亿研发经费 生物医疗企业成"吸金王"
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五年间,韩国未上市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中,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获得的国家研发经费位居首位。 10日,风险投资平台THE V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共获得国家研发经费1.612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3943亿元),占韩国研发总投入的30.4%。紧随其后的是移动出行(5139.3亿韩元,9.7%)、半导体与显示器(4964.9亿韩元,9.4%)、环境与能源(4645.3亿韩元,8.7%)。获得经费最少的行业为农水产与畜牧业,仅为1107.9亿韩元(2.1%)。 从参与过研发项目的企业数量来看,生物、医疗及健康管理领域的企业最多,达1008家。这一领域企业平均获得的研发经费为16亿韩元,并平均持有9.4项韩国国内注册专利。 然而,在半导体与显示器领域,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28.1亿韩元)与平均国内注册专利数(14.9项)均位居行业之首。该领域企业平均研发经费较为充裕,其作为研发投资主要成果的注册专利数达8.3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0至2024年间,人工智能(AI)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中,参与国家研发项目的企业共有607家,共获得研发经费7382亿韩元。文化内容与时尚美妆行业则共获得3208亿韩元。报告指出,这些企业大部分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和功能性美妆产品开发的生物企业。 韩国研发主管部门中,中小风险企业部的研发经费支持力度最大。过去五年间,该部门累计提供研发经费达2.8万亿韩元,占所有未上市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所获国家研发经费的37.7%。
2025-07-10 23:36:26 -
韩国美妆迎战酷暑 加快多功能护肤品研发步伐
随着韩国梅雨季提前结束,今年夏季正式进入超长酷暑模式,韩国美妆企业正在加速研发具有清凉降温、高效防晒与防尘霾颗粒等功能的夏季护肤新品。 据美妆业界6日消息,拥有自建研究所的化妆品企业研发费用持续增长。拥有旗下品牌爱多康(ATOPALM)与丽欧蓓莉(Real Barrier )的NeoPharm去年向企业附属研究所投入约3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84.28万元)研发资金,较2023年(约26.5亿韩元)增长28%。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也已投入约8亿韩元研发费用。此外,拥有旗下品牌蒂迩肌(Dr.G)的Gowoonsesang Cosmetics通过自由皮肤科学研究所,将去年研发投入提升至约38亿韩元,较2023年(约32亿韩元)增长19%。 科丝美诗(COSMAX)、韩国科玛(Kolmar Korea)、蔻诗曼嘉(COSMECCA KOREA)等韩国化妆品设计代工(ODM)企业的研发费用也呈增长态势。第一季度这三家企业总研发投入约为524亿韩元,同比增长5%。去年这三家企业的总研发投入达2078亿韩元,预计今年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NeoPharm的企业附属研究所专注于研发儿童防晒产品,今年5月该企业推出爱多康儿童清凉运动防晒喷雾,首批产品迅速售罄。此产品热卖的关键在于含有可维持10小时强效防晒的新成分。 韩国孕妈护理品牌Derma:B则集中于产品清凉感与抗菌功能的研发,因此该品牌上月推出降温冰凉巾“DeoFresh Cool Sheet”和降温擦汗巾“DeoFresh Cool Shower Towel”。在户外活动时,DeoFresh Cool Sheet单片即可完成全身清洁,颈部佩戴此产品清凉效果可持续2小时。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强烈紫外线,蒂迩肌成功研发出能阻隔长波紫外线(UVA1)的成分。 美妆业界相关人士表示,气候变化推动兼具防晒、降温等多种功能的夏季护肤品需求激增,因此开发新型功效成分已成为韩国美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5-07-08 00:42:43 -
韩中关系回暖激活美妆产业 化妆品巨头重塑对华布局
随着韩国政权更迭及韩中关系改善预期升温,韩国美妆(K-Beauty)产业加快重启曾一度陷入停滞的中国市场战略。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韩国科玛等主要化妆品企业相继完成结构调整,通过整顿分销渠道、大规模投资及强化全球平台合作等举措,为“第二增长曲线”蓄力。 业内消息显示,爱茉莉太平近期完成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结构调整,自今年起正式进入增长导向阶段,计划大幅加码在华投资。集团社长金昇焕于上月12日在首尔举行的第16届IGDS世界百货店峰会上表示:“中国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当前正处于由结构调整向增长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事实上,企业此前推进的结构调整已开始显现成效。受“限韩令”影响,爱茉莉太平洋大幅缩减线下门店规模,转向线上渠道重塑销售体系,并聚焦提升盈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了八个季度来的首次盈利,表明其经营结构已得到有效调整,也为重返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昇焕指出:“在中国内需回暖与韩中关系改善的双重背景下,公司将通过提升上海工厂开工率等方式,积极寻求新的增长动能。”他指出,该工厂自2002年竣工投产、2014年扩建以来,因限韩令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开工率一度降至约10%。未来,公司将逐步恢复正常运营体系,扩大产能,以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除爱茉莉太平洋外,韩国美妆行业整体也在加速调整对华战略。韩国科玛近日与中国最大跨境电商平台“天猫国际”签署合作协议,计划通过强化定制化服务、加强与全球平台协同合作,助力韩国美妆品牌深耕中国市场。 科丝美诗则通过加大资本投入,进一步深化在华布局。公司计划于2026年前在上海莘庄工业园区建设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新总部,占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面向中国市场的化妆品设计代工(ODM)核心基地。 LG生活健康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积极扩大在华影响力。今年5月27日,公司在上海举办了旗下高端宫廷护肤品牌“后(WHOO)”全球发布会,邀请韩国、中国及亚洲各地的主流媒体、美妆达人和电商平台高管出席,全面开启新一轮品牌推广攻势。 业内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韩国企业在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鉴于中国市场体量庞大且增长潜力依然可观,化妆品行业整体仍然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在韩中关系回暖的大背景下,韩国美妆产业正重新将中国视为推动“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战略阵地。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同样看好中国消费回暖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达到3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5月进一步上升至435亿元,同比增长4.4%,整体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 韩国LS证券分析师吴林雅(音)指出:“随着中国内需回暖、高端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本地渠道不断优化,加之免税市场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化妆品行业有望全面反弹,中国市场或将成为推动行业估值上调的重要动力。” 梅里茨证券分析师朴钟大(音)表示:“近期中国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出口形势也呈现回升趋势。再加上韩中关系缓和的预期升温,有望减轻企业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行业前景值得期待。” 然而,也有观点提醒企业需保持谨慎。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4月至5月的消费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但阶段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此外,“国潮”兴起、监管趋严和消费结构持续变化,可能使海外品牌难以重现以往的“特殊红利”。 因此,部分企业在积极推进对华战略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布局,力求实现渠道多元化,以分散市场风险。受限韩令和疫情双重影响,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经营不确定性仍难以完全消除。 一位化妆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确实有所改善,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但考虑到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国家市场布局,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025-07-03 00:41:17 -
逾七成留学生倾向留韩就业发展 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面向于上月参展“2025全球人才招聘会”的356名在韩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于1日公布的《2025外籍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留学生希望在韩国就业并定居,韩国企业对外籍人才的定位已从基础劳动力转向高素质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明确表达在韩就业及定居意向,其中,4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工作积累经验,29%则表示希望在韩国长期定居,反映出韩国正逐步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地。从学历构成来看,硕士及以上高学历外籍人才占59%,较往年显著提升;专业分布方面,工科领域占26%,较去年全韩外籍留学生中理工科15%(约3万人)的占比呈明显增长态势,凸显高学历理工人才持续涌入的趋势。 关于外籍留学生就职意向岗位方面,研发类职位以34.3%的占比成为首选,其次依次为行政办公类(31.2%)、市场营销类(27%)及生产制造类(7.6%)等。面对留学生强烈的就业意愿,韩国企业也展现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化用人体系,65%的参展企业表示具有聘用外籍留学生的实际经验。企业聘用外籍留学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海外市场拓展需求”(42%)和“构建多元化人才团队”(21%)两大维度。 企业招聘偏好与全球化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市场营销岗位以49%的占比居首,研发岗位(31%)紧随其后,与韩国企业通过国际化人才推进全球市场布局和技术创新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据调查,随着企业对兼具语言优势、跨文化理解力及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升温,对外籍人才的认知正经历本质性转变。 为深化国际人才对接服务,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计划于今年9月启动“地方外籍留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首阶段将在釜山、蔚山、庆南等东南部地区,以及大田、忠南等中部地区举办系列专场招聘咨询会。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副社长兼中小企业本部部长姜尚燁(音)强调:"我们将持续优化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通过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的高质量招聘活动,切实提升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025-07-01 23:36:25 -
韩国新政府国政课题未定 2026年研发预算"先拟后调"
据业界1日消息,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于近日召开首届审议会议,重点对《2026年度国家研发项目预算分配与调整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根据会议审议结果,政府初步拟定2026年主要研发(R&D)预算规模为26.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73亿元),较今年预算增加5.1%。但由于国政企划委员会提出需进一步统筹协调的要求,最终预算方案将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预算规模有望实现更大幅度提升。 政府研发预算制定工作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首先由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下属科学技术创新本部联合各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拟定预算分配方案,经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专业审议后,于每年6月底前提交至企划财政部。然而在本轮审议过程中,国政企划委员会指出,现行方案未能充分体现李在明政府的施政理念,建议在7至8月期间进行补充完善后重新审议。鉴于此,会议最终仅审议通过了过渡性暂行方案。 国政企划委员会表示,考虑到新政府国政课题体系尚未确立,为遵守预算编制时间节点要求,现阶段只能先拟定暂行方案。待国政课题正式出台后,科学技术创新本部将重组专项工作小组,以现行暂行方案为基准开展全口径预算调整工作,经二次咨询会议审议后形成最终方案。 在会议上指出,本次拟定的研发预算暂行方案规模达26.1万亿韩元,同比增加1.2万亿韩元,增幅显著。但会议明确强调,最终预算规模将在该基础上实现更大幅度提升。同时,预算分配结构将依据新政府国政课题的战略导向进行动态优化,确保国家研发投入与核心政策目标保持高度协同。 由于预算案未能按惯例在6月完成最终审议,关于完善研发预算审议程序、优化法定时限等制度性改革的讨论预计将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深化。
2025-07-01 19:00:57 -
李在明上台后LG打头阵 韩企掀尖端科技本土投资潮
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LG显示成为首个宣布万亿韩元级大规模设备投资计划的韩国企业,正式发力争夺未来显示面板市场主导地位。此次大规模投资不仅是重建韩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信号弹”,同时也引发外界对其他韩国企业是否会跟进大规模投资来突破全球危机并寻找未来增长动力的关注。 ◆LG显示回流投资 打响制造业复兴“第一枪” LG显示近日宣布的1.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投资中,约有7000亿韩元计划集中投至京畿道坡州市。LG显示位于坡州的生产基地是涵盖大中小各类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生产的先进大型产业园区。分析认为,LG显示出售中国广州液晶(LCD)工厂后把资金重新投入国内进行OLED技术研发,是一种“回流投资”,有望为国家经济复苏带来积极作用。 OLED属于韩国国家尖端战略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必须依赖背光源的LCD不同,OLED每个像素自发光,图像质量更高、厚度更薄、耗电更少,还具备柔性弯曲能力,可以实现各种形态的创新。 韩国显示行业普遍认为,此次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强技术竞争力,在摆脱中国等后起之秀追赶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本土材料、零件、设备企业的协同发展,强化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最近设立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并宣布支持包括显示面板在内的高端产业。如果企业投资与政府支持同步推进,韩国显示面板的产业主导地位或进一步加强。 韩国显示企业一直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引领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巨额的政府补贴加持下,追赶之势不可小觑。LG显示计划通过前瞻性的OLED技术投资,构建从全球最大97英寸OLED电视面板到27英寸游戏显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面板等全线产品的“OLED产品组合”,以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SK布局AI基础设施 官民合力打造数据中心 韩国历届新政府上台后,大型企业都会陆续公布投资计划。因此预计以LG为起点,其他企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会陆续浮出水面。尤其是李在明承诺向人工智能(AI)等国家尖端战略产业集中投资100万亿韩元,力争跻身全球AI三强,因此围绕AI的科技产业投资有望持续展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投资企业是SK集团。SK计划与全球最大云服务企业亚马逊AWS合作,在蔚山尾浦国家产业园区建设一座100MW规模的AI专用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计划搭载6万块GPU,预计2029年2月完工,总规模达103MW,为韩国迄今之最。这是一个民间与政府联合投资数万亿韩元的超大型项目,SK集团计划本月举行启动仪式,并在8月举行奠基仪式。 SK集团在本月13日至14日召开经营战略会议,探讨以AI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和集团层面的协同方案。SK计划围绕AI、尖端半导体等国家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以SK海力士为中心的半导体价值链、AI基础设施和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现代三星加码本土投入 科技投资浪潮开启 除此以外,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在宣布美国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公开在韩国本土的研发、例行投资及战略投资等方面计划,规模总计24.3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超过19%,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本月17日起召开由主要高管及海外法人出席的全球战略会议,研讨下半年发展战略。三星近期已启动大型并购(M&A)计划,因此是否即将公布大规模投资备受外界关注。去年在多重危机背景下,三星依旧创下年度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也会延续。 本月13日,李在明召集五大企业集团会长及六大经济团体会长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国家经济增长与振兴方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会上明确表示,三星计划持续增加AI、半导体、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同时在传统产业中融合AI,提升生产效率,并努力创造更多高薪工作岗位。
2025-06-26 18:00:00 -
宋昌贤掌舵现代汽车上海前瞻研发中心 韩中研发融合提速
现代起亚先进汽车平台(AVP,Advanced Vehicle Platform)本部长宋昌贤将挂帅出任现代汽车位于中国上海的前瞻技术研发中心(Hyundai Motor Advanced Technology R&D Shanghai)总负责人。 此举被解读为现代汽车在强化中国本土研发中心独立研发竞争力的同时,与韩国研究所在软件定义汽车(SDV)领域技术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 据汽车业界人士日前消息,现代汽车正在推进组织架构调整,计划将位于上海的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划归现代汽车AVP本部直接管理。 去年10月,现代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心为现代汽车全资法人,负责现代汽车在中国区域总部的未来汽车研发工作。 现代汽车自2021年成立上海数字研发中心以来,持续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实力,以巩固在全球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去年1月,现代汽车将集团内较为分散的软件开发组织进行整合,新成立现代起亚AVP本部,由现代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移动初创公司42dot社长宋昌贤担任本部长。此次组织调整被视为体现了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加速未来汽车研发技术量产的愿景。上月,郑义宣赴华参观第21届上海国际车展,强调加强韩中研发协同效应。 现代汽车上海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划归AVP本部后,将在宋昌贤的全力指挥下,围绕以未来汽车产业核心——软件定义汽车为基础的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现代汽车中国合资法人北京现代日前公开首款战略级电动车“ELEXIO”,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全方位布局新能源市场,并借中国市场为跳板推进面向全球市场的未来汽车开发。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信息技术(IT)和SDV等领域具有优势,此次调整是现代汽车集团加强内部研发协同的措施。预计将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研发人才,持续加强以SDV为核心的新车开发。
2025-06-24 22:59:19 -
韩中议员联盟代表团将访问沪杭考察AI机器人等企业
韩国国会韩中议员联盟23日宣布,将从本月26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集中对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尖端产业领域进行考察。 韩中议员联盟将先后考察位于上海、杭州的AI研究机构及产业园区,考察创新技术动向及产业发展战略。行程中包括考察AI企业商汤科技、上海华为研发中心、机器人生产企业宇树科技、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母校浙江大学等,还将到访大韩民国杭州临时政府。 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洪起元、白惠莲、金永培、金相旭、赵寅喆,以及国民力量党议员金台镐、安祥薰、金素熙,祖国革新党议员车圭根(音)等参与此次访华。 韩中议员联盟会长金太年表示,希望此次访问能够成为韩中两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具体化未来产业愿景的契机,今后将积极努力,使国会层面的经济领域议会外交取得实质成果。
2025-06-23 20:24:03 -
韩国电池押注LFP 迎战中国低价谋求多元发展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电池市场也随之出现“鸿沟”(Chasm)。韩国电池企业开始加码原本并非主要业务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针对低价市场进行布局,并以此为未来产品组合构建奠定基础。 据电池行业18日消息,电池正极材料企业L&F本月16日宣布发行3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券,其中2000亿韩元用于新建LFP正极材料生产法人。这是韩国四大正极材料企业LG化学、浦项未来M、Ecopro BM和L&F中首次迈出的LFP商业转型步伐。浦项未来M也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TF),启动高能量密度LFP正极材料的研发,正式涉足LFP业务。 正极材料企业积极推进LFP业务的原因是电池整包企业重心逐渐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LFP产品。LG新能源目前已签署多项LFP供应合同,今年计划向雷诺供应LFP电动汽车电池,并已获得多个储能系统(ESS)用LFP电池合同。去年11月,LG新能源率先与美国Terra-Gen签约,12月又与Excelsior Energy Capital达成供应协议。进入今年以来,LG新能源又相继与波兰PGE和电气设备巨头台达电子美国法人签署合约。 业界普遍认为,三星SDI也即将签订LFP供应合同。三星SDI此前表示,计划把通过定增筹集的1.7万亿韩元中的一部分用于LFP技术开发和量产体系建设。最近,三星SDI还与L&F签署材料供应谅解备忘录(MOU)。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成品订单先行确定后,才会签署材料供应协议,说明三星SDI的LFP电池供应或已有实质进展。 韩国电池行业此轮加码LFP,短期目的旨在应对中国厂商的低价攻势,确保市场份额。韩亚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LFP电池渗透率已达到50.2%。LFP偏好推动中国当月电动汽车电池出货同比大增53%,达到52.1GWh。在市场“鸿沟”时期,价格优势突出的LFP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从中长期来看,韩国电池企业正在致力构建涵盖低价LFP到高端电池的全线产品矩阵。目前,韩国企业以三元(NCM)材料体系中的高镍电池瞄准高端市场,以高电压的中镍电池应对主流车型。在中低价产品线,韩国企业则计划以富锰锂(LMR)等下一代电池为代表加强布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开发的“高性价比电池”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其中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宁德时代(CATL)2021年推出首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钠的储量是锂的约440倍,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对此指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池体积较大,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有限,而韩国电池企业通过从低价到高端的产品组合战略,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2025-06-19 20:57:40 -
2025世界大学排名出炉 韩国三所大学进入百强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韩国仅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较去年减少2所。 此次榜单中,韩国3所百强大学分别为首尔大学(第38位)、延世大学(第50位)和高丽大学(第61位)。中华圈共有10所大学入榜,日本则有4所大学。 首尔大学较去年下滑7位,跌至第38位。尽管在“就业能力”和“学术发展”等核心指标中表现出色,但在“国际教职员工比例”和“国际留学生比例”等国际化指标中得分偏低,导致整体排名下降。 延世大学首次跻身前50强,在“国际留学生比例”和“国际研究网络”方面表现突出,连续第四年在亚洲地区大学中排名第一。 理工科大学普遍下滑成为今年韩国大学的显著特点。浦项科技大学从去年的第98位降至第102位,蔚山国立科技大学(第310位)、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第370位)、光州科学技术院(第385位)均较去年下滑十余位,主要受“就业能力”和“国际化”指标拖累。 然而,浦项科技大学在“师生比例”指标中排名第27位,为韩国大学最高水平;韩国外国语大学则在“国际教职员工”方面表现最佳。 与韩国大学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大学则呈上升趋势。香港大学(第11位)、北京大学(第14位)、清华大学(第17位)、复旦大学(第30位)四所大学排名均高于首尔大学。其中,复旦大学表现最为亮眼,从去年的第39位大幅上升9位至第30位,成功反超去年排第31位的首尔大学。清华大学也上升3位,北京大学则保持第14位不变。 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地区大学在“研究”方面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论文影响力”指标中,全球50强中有23所为中华圈大学,接近美国(8所)的三倍。 科技界人士分析指出,尽管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但2023年其国家研发(R&D)投资增幅仍超过8%,远超美国和欧洲(各1%)。在政府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背景下,中国各大学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显现。 此次排名涵盖全球5000余所大学,QS最终对其中150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评价标准涵盖学者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率、引用次数和获奖情况等多项指标。
2025-06-19 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