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未来经贸合作论坛】姜孝周:中国二次电池价值链发展困境中寻找韩中合作机会

发稿时间 2023-09-14 18:36
韩国KB证券首席研究员姜孝周14日,在首尔举行的“第三届中韩未来经济合作论坛”论坛上,就中国二次电池价值链发展困境中寻找韩中合作机会发表演讲。

中国的二次电池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挑战。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以及欧洲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旨在限制对中国等特定国家的二次电池进口,以促使本国建立更为独立的二次电池供应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一直是全球二次电池需求的主要市场。这些政策举措可能对中国的二次电池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二次电池企业的出口占比高达33%,而其余67%则销往国内市场。

而且,中国二次电池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IRA对二次电池产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要求至少使用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的原材料来制造如正、负极材料等电池的关键材料。这一政策措施对中国的电池材料制造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们需要积极寻求与美国以及签署FTA的国家(例如韩国)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其产品符合相关要求。因此,中国的电池材料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其战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进入美国市场或继续在FTA国家市场扩展业务。

目前,中国的负极材料制造商正集中精力开发钠离子电池技术,因为中国面临着昂贵的锂资源价格和有限的锂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替代品。钠离子电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钠原子较锂更大,因此需要新的负极材料来适应钠离子电池的需求。传统的负极材料主要基于石墨(碳基材料),因此需要研发适合钠离子电池的新负极材料,以降低制造成本。

这一技术转型也导致了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比重增加,从锂铁磷酸铁(LFP)电池的约8%增加到钠离子电池的约25%。因此,中国的电池材料制造商正积极进行研究和开发,以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锂资源有限性的问题,还有望使中国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增强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尽管中国的电池材料制造商正在积极开发钠离子电池技术,但目前钠离子电池在商业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韩国的企业在硅负极材料方面取得了更快的进展。韩国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在传统石墨基础负极材料中添加硅,以提高电池性能。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改善电池的储能能力和循环寿命,对电动汽车等应用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矿物,中国在石墨资源方面拥有更大的储备。因此,考虑到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资源分布差异,这可能为双方在电池材料领域展开合作提供了机会。

锂目前被视为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中国的锂企业计划在全球市场上扩大其海外业务。然而,要实现这些扩张计划,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

中国两大锂企业计划在未来2至3年内将其在海外生产的锂化合物的比例从当前的0%增加到约30%。然而,锂的矿山开发和冶炼设施的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每吨约需要人民币1万亿元的成本。因此,为了筹集这些资金,需要额外的融资支持。

为了实现海外扩张计划,所需的资金规模大约为10万吨的海外冶炼设施建设,因此大约需要约1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然而,中国两大锂企业在2022年仅拥有约30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因此需要额外的资金筹集。

此外,锂生产的主要国家正在加强对锂资源的控制,锂供应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因此,需要探讨在锂生产国家如智利和澳大利亚的参与可能性,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总之,钠离子电池和硅负极材料都是当今电池技术领域的重要趋势。中国在钠离子电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商业应用仍面临挑战,而韩国则在硅负极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合作和技术交流可能成为双方之间的有益选择,有助于推动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KB证券首席研究员姜孝周发表演讲。【摄影 记者 柳岱佶】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