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夫妇年收入约为男性7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6.82万元),女性4500万韩元。初婚男性的中位年收入为7000万韩元,女性为4500万韩元。年收入超过8000万韩元的高收入者在男性中占比39.3%,女性中占比10.4%。
夫妻中丈夫年收入更高的情况占比81.3%,妻子年收入更高占比16.3%。学历方面,每5对夫妇中就有3对学历相同,职业方面,一般白领、公务员、公社职员比例最高。
初婚夫妇中,男性平均身高为176厘米,女性为163厘米,居住地都集中在首尔、京畿等首都地区。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项统计显示,韩国40多岁人口中未婚比例20年前暴增5倍以上,对结婚持肯定态度的未婚人群也呈现出减少趋势。 据韩国统计厅19日发布的《韩国社会动向2024》,2020年韩国40多岁人口中,未婚男性占比23.6%,未婚女性占比11.9%,而2024年较2000年分别增长6.7倍和5.7倍。40多岁未婚比例在过去20年间持续增加。 未婚男性的大学毕业率和就业率低于已婚男性,而未婚女性则相反,大学毕业率和就业率均高于已婚女性。与此同时,未婚人群对结婚持积极态度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40多岁未婚人群的婚姻态度较已婚人群平均低约27个百分点。 20多岁未婚人群中,80.2%的男性和71.1%的女性有结婚意向,30多岁则分别为80%和72.5%。此外,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和健康状况越好的人群,结婚意向也越强。在自评“低收入阶层”的群体中,仅有63.2%的男性和55.2%的女性对结婚持积极态度;而在自评“高收入阶层”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分别升至88%和76.6%。 另有数据显示,以去年为准,40%以上的二三十多岁青年认为韩国社会的性别矛盾问题十分严重。以2022年为准,19至34岁男性视恋爱、结婚及生育为人生的重要元素,而女性则更重视社会贡献。 自2000年以来,韩国地区间人口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业或就业引发的人口流动,而非出生率变化。2023年二三十多岁年轻一代在国内人口流动中占比高达44.9%,其中20多岁因学业和就业需求流入首尔及釜山等大城市;而30多岁则因结婚、生育等原因从首尔流出。 以2020年为准,13至34岁人口中约1.3%(15.3万人)是需要赡养老人的青年家长,其中25至34岁以55.1%占比最高,13至18岁的学龄人群也占比16%。青年家长中需要同时承担直接照顾和经济抚养责任的多达41.2%。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4-12-20 14:49:39【图片提供 韩联社】 22日,婚姻平等连带和反对歧视性少数者“彩虹行动”在首尔光化门广场举行记者会,呼吁韩国立法支持同性婚姻。
2023-11-22 13:37:17统计厅17日发布的《2021年结婚及离婚统计》报告,去年韩国共有19.3万件结婚登记,同比缩减9.8%,为1970年进行相关统计以来最低水平。以千人为单位计算的粗婚姻率为3.8件,同比缩减0.4件。统计厅人口动向课长卢亨俊(音)表示,今年婚姻登记数量明显减少,适龄人口减少、未婚男女婚姻观转变、疫情下部分人推迟结婚等成为影响因素。 2011年韩国登记结婚数量为32.9万件,2016年缩减至28.2万件,此后五年缩减至10万件以下。2016年至2021年登记结婚数量持续下滑,减幅分别为7%、6.1%、2.6%、7.2%、10.7%、9.8%。去年登记结婚数量仅为2011年的58.7%。分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下年龄段登记结婚数量均缩减,其中,30至35岁男性(-10.3%)、25至29岁女性(-14.4%)减幅最大。 去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33.4岁、女性为31.1岁,分别同比增0.1岁、0.3岁,较10年前增1.5岁、1.9岁。首尔地区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3.9岁,女性为31.9岁。以千人为单位的登记结婚数量中,30至35岁女性最多(40.8件),25至29岁(38.2件)、35至39岁(13.8件)等分列其后。1994年韩国女性20至25岁登记结婚数量最多,1995年后转为25至29岁,去年改为30至35岁。去年30至35岁男性(42.1件)登记结婚数量最多,20至25岁(22件)、35至39岁(19.5件)等分列其后。2007年以前,韩国25至29岁男性登记结婚数量最多,2008年起转为30至35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差为2.3岁,同比缩减0.2岁。 登记结婚数量下滑同时影响登记离婚数量,去年登记离婚数量为10.2万件,同比缩减4.5%。以千人为单位计算的登记离婚数量占比(有配偶者)为4.2件,同比缩减0.2件。去年平均离婚年龄男性为50.1岁,女性为46.8岁,分别同比增0.8岁。按婚姻持续时间来看,去年婚姻持续0至4年者占比最高,为18.8%,30年以上(17.6%)、5至9年(17.1%)等分列其后。统计厅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期待寿命延长等,近年来选择离婚者的年龄增加。去年45至50岁男性(7.4件)、40至45岁女性(7.8件)离婚率较高。 此外,涉外婚姻登记数量共1.3万件,同比缩减14.6%,相关登记离婚数量约6000件,同比持平。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
2022-03-17 16:50:57最近,51岁韩国男星郑雨盛与35岁模特文佳庇之间曝出隐秘关系和意外的私生子,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郑雨盛回应称愿意承担父亲的责任,却拒绝与文佳庇结婚。对此,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讨论热火朝天,不乏调侃称,“生娃可以,结婚不行”的逻辑既荒诞又高深。 在多数人看来,成为父亲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与孩子的母亲组成家庭。郑雨盛的选择却打破这一常识,他试图把“父亲”这一角色与“丈夫”这一身份分开,仅承担生物学意义上的责任,却不愿进入婚姻关系。究竟是出于对婚姻的畏惧,还是对自由的渴求?这一切让公众对婚姻观开始更深的思考。 郑雨盛(左)与文佳庇【图片来源 网络】 当下韩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单人家庭数量、低结婚率和低出生率挑战,但年轻一代之间不乏对于“建立关系”的渴望。他们即使不想结婚,也不代表愿意孤独终老;即使放弃婚姻,也并不等于拒绝养育。数据分析机构PMI日前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婚姻意愿与建立关系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同居关系能够享受类似婚姻家庭的社会经济福利,5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这种制度,支持率达到一半以上。 在1000名受访者中,459人目前单身、离异或丧偶,其中仅31.6%有意在未来缔结合法婚姻,而44.9%无婚姻意愿。在无意结婚的受访者中,有7.1%表示支持制定《生活伴侣法》。在韩国,想要组建家庭但又不愿结婚的人群正在增加,传统婚姻制度难以满足日渐多样化的需求。 同居关系在体感上可能与事实婚姻相似,但在有子女的情况下,法律上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如果同居伴侣可以在育儿方面享受法定父母的权利,合法休产假和育儿假、在育儿机构登记为合法监护人,或者在年度所得税申报时享受税收优惠,这种《生活伴侣法》就能有效支持非传统形态的家庭。 在有制度保障同居状态下生育和抚养权利的情况下,1000名全体受访者中的40.7%表示即使不结婚也愿意生育,还有35.1%的受访者对非婚生育持积极态度。非婚生育包括未婚个人生育和未婚伴侣共同生育,通过精子捐赠手术生育的在韩活动日本艺人藤田小百合就是未婚个人生育的典型案例。 藤田小百合与通过精子捐赠诞下的儿子Zen【图片来源 网络】 韩国统计厅此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3.6万多名13岁以上受访者中,67.4%认为男女可以不结婚而同居,37.2%认为可以非婚生育。尤其是在20多岁群体中,42.8%认为无需结婚即可生育,较2014年的30.3%显著提高12.5个百分点。 目前韩国社会依旧习惯视婚姻为生育的前提,但并不是所有女性在没有配偶的情况下都不考虑生育。与合适的人一起生活到双方同意分开为止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把情感纽带固定在婚姻制度中并需要同通过法律手续来改变关系,难免会有人对此感到抗拒。 韩国法律并未明令禁止非婚生育,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根据《生命伦理与安全法》第24条,医疗机构在实施胚胎生成技术时须获得配偶同意。未婚女性接受精子捐赠并不违法,但现行法律尚无明确保障相关权益的条款。此外,韩国妇产科学会的《辅助生殖伦理指南》规定仅允许法律婚姻或事实婚姻伴侣接受精子捐赠,因此未婚女性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无法实现生育。 在韩国社会逐渐开始接受多元家庭形式的背景下,婚姻和生育的传统关系正在面临转型。与此相比,韩国的法律与政策至今从未认真考虑过未婚女性生育的可能性,更未意识到应该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支持。韩国生育率已经多年全球垫底,尊重个体选择权,接纳多样化的家庭形式,也许会是提高出生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2024-11-27 17: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