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池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培养电池技术专业人才,以应对全球电动车市场快速增长背景下,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竞争力。
据中国媒体报道,三星SDI计划自2026年起与成均馆大学合作,设立韩国首个专门培养电池专业人才的“电池工学系”。该学系每年将招收30名学生,系统教授从电池材料研发到大型部件制造的全流程知识,并为毕业生提供优先进入三星SDI工作的机会。
早在2021年,三星SDI已与首尔大学等6所理工科大学合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电池课程,并计划未来10年内为700名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此外,三星集团早在2006年就与成均馆大学合作设立了“半导体系统工学系”,每年培养约60名毕业生,成功构建了产学合作模式。三星SDI希望将这一模式扩展至电池产业。
不仅是三星SDI,其他韩国电池制造企业也在积极行动。SK On总裁李锡熙去年亲自前往首尔大学和高丽大学,与学生分享电池产业的广阔前景和技术潜力,鼓励年轻学子加入电池领域。而LG新能源去年5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电池技术会议”,吸引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内的4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旨在满足其美国工厂扩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据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去年中国宁德时代(CATL)的电动车电池市场占有率达到36.8%,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而韩国三星SDI、SK On和LG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下降至20.1%,同比减少3.7个百分点。同样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市场占有率从16%上升至16.8%,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此外,韩国还面临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对年轻高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日本《日经新闻》评论称,“韩国企业加强大学阶段人才培养和招募战略,将对提升其全球电池市场竞争力发挥关键作用。”
主页产业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
韩国电池市场占有率下滑 全固态电池竞争力不敌中美日
韩国电池产业在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竞争力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价格竞争力逊于中国,技术开发进度落后于美国和日本,K-电池的全球市场地位进一步下降,陷入苦战。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日前公布的数据,2024年1月至11月,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在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不含中国)的占有率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仅为45.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电池企业如比亚迪、孚能科技、中创新航等,正在包括欧洲、巴西、泰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多个新兴市场迅速扩大供应范围。这种竞争使得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即便是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国宁德时代(CATL),也因竞争压力占有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特斯拉和日本丰田-松下合资公司PPES则分别实现了市场份额增长2.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韩国电池企业的业绩也受到严重冲击。LG新能源近日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初步财报显示,销售额为6.45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4.43亿元),同比下降6.2%;营业利润则转为亏损,亏损额达2255亿韩元,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情况主要归因于中国产低价电池的快速扩张和电动车市场需求的暂时性放缓。分析认为,SK On和三星SDI的第四季度财报表现也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在新技术领域,K-电池同样面临巨大挑战。全固态电池作为全球电池产业的竞争焦点,被认为能够彻底解决现有电池起火风险,并提供更高性能。然而,韩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开发进度明显落后于海外竞争者。 美国初创企业QuantumScape计划在今年内实现20GWh(吉瓦时)规模的全固态电池量产,可为近23.8万辆现代艾尼氪(Ioniq) 5车型供电。而韩国的三星SDI预计到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比美国落后约两年。与此同时,日本在本国政府补贴支持下,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也大幅加快,且拥有全球最多相关专利。 业内人士预测,今年至少将有两家企业宣布全固态电池开发成功,市场商业化时间点可能早于预期。 2024年12月18日,在中国厦门市举行的发布演示前,观众们观看来自中国宁德时代(CATL)的下一代电池换电站。【图片来源 AP/韩联社】
2025-01-10 10:38:55 -
涉嫌剽窃电池正极材料技术 LG化学将容百科技告上法庭
据相关业界23日消息,LG化学日前以二次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被剽窃为由,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中国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容百科技)韩国子公司载世能源提出诉讼。 LG化学称,容百集团擅自盗用LG化学的NCM(镍钴锰)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并通过载世能源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 正极材料占电池生产成本的约四成,是决定电池使用寿命的核心材料。LG化学于2006年全球率先量产NCM电池正极材料,并不断升级正极材料技术,目前持有1300多项专利技术。 载世能源母公司容百科技是中国最大的车用高性能正极材料高镍NCM生产企业。载世能源是容百科技在韩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工厂位于忠清北道忠州市,二期项目于去年8月开始动工,2025年将扩建三期工程,正极材料年产能扩大至10万吨以上。 LG化学方面称,对容百科技正极材料样本进行分析后,确认多项专利技术被盗用因此提出诉讼。法院日前接受了LG化学提出的证据补充申请,并对载世能源工厂实施相关流程。 目前产业通商资源部下属的贸易委员会正在就专利侵权相关内容实施调查,LG化学于今年初以涉嫌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向贸易委员会举报容百科技。 据悉,这是韩中企业首次在电动汽车用中大型电池专利技术上展开诉讼,预计将成为今后判定正极材料专利纠纷的标准。LG化学方面称,这是集团方面行使正当权利,将以LG化学的专利组合为基础,向全球电池材料生产商提供使用许可,引导行业共同发展。 LG化学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正极材料工厂效果图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0-23 10:37:44 -
韩国电池行业加速布局干法工艺 力争引领未来竞争
韩国电池行业正在加速推进被誉为“游戏改变者”的干法工艺,以增强未来的竞争力。由于干法工艺在成本控制和电池性能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业内普遍认为,通过这一技术,企业有望在需求暂时停滞期后即将展开的全球电池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业内人士29日透露,三星SDI近期在忠清南道天安建立了国内首个名为“Dry EV”的干法工艺试点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LG新能源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于忠北梧仓的能源工厂设立试点生产线,目标是在2028年实现干法工艺的商业化。SK On与美国电池制造设备公司Sakuu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JDV),双方正在合作进行技术开发。SK On计划结合其电池量产技术与Sakuu的干法工艺,致力于获得最优化的技术方案。 干法工艺是一种锂离子电池制造新技术,采用不使用溶剂的工艺。通常,正极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导电剂与固态粘结剂直接混合后喷涂到集流体上,或者通过不同的工艺制成自支撑膜再与集流体结合。而目前大多数电池企业仍采用将活性物、导电剂和粘结剂与溶剂混合,通过狭缝涂布模头涂覆并辊压至集流体表面的“湿法工艺”。 湿法工艺需要高温干燥电极并回收溶剂,需配置相关设备系统;相比之下,干法工艺无需这一步骤,能够大幅减少设备投资和工艺成本。此外,干法工艺不涉及干燥过程,可提高生产速度和效率,整体上为电池制造带来成本上的革命性变化。 引入干法工艺后,未来有望将现有的NCM(镍、钴、锰)电池以接近或低于磷酸铁锂(LFP)电池的价格进行供应。业内预计,干法工艺相较湿法工艺,能够将电极制造成本降低17%至30%。 干法工艺的另一大优势是提高能量密度。通常情况下,电极越厚,能量密度越高,但由于湿法工艺中的浆料为液态,电极增厚存在技术限制。而干法工艺中,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以固态形式混合,更易实现电极的增厚。 尽管干法工艺具备显著的理论优势,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一直被视为尚需时日才能成熟的下一代技术。特斯拉曾在2020年宣布将干法工艺应用于其4680电池,并预计将电池制造成本降低50%,但截至目前,其仅在有限范围内取得部分成功。 中国的具体开发情况尚不明朗,但鉴于中国通过完善的供应链制造低价电池的条件,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像韩国企业一样迫切引入干法工艺的需求。 LG新能源首席技术官(CTO)金帝映在今年7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自信表示:“在干法涂覆领域,我们是行业领跑者,早在10年前就开始布局。”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展干法工艺技术,包括用于下一代全固态电池的干法工艺及不同活性材料的干法电极技术研发路线图。 三星SDI相关人士表示:“一旦干法工艺技术成熟,我们将在电池价格竞争力上取得更大优势,预计能够早日跨越‘需求停滞期’,扩大市场主导地位。”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4-09-29 15:24:44 -
韩国大企投资新动向 二次电池领跑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大型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引擎,近三年间对二次电池行业的投资力度位居各行业之首。 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在销售额500强企业中,对提交事业报告的354家公司进行调查,并于17日发布的结果显示,自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受访企业的总体投资规模高达12.82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0.3亿元),其中,二次电池最备受关注,近3年间,投资规模达4.7018万亿韩元,占全体的36.7%,稳居各行业投资之首。 其次依次为文化信息及娱乐行业,投资规模达1.9769万亿韩元;生物新药研发行业,投资规模达1.5918万亿韩元;环保能源行业,投资规模达1.527万亿韩元;人工智能(AI)及大数据行业,投资规模达8176亿韩元。 近期,韩国大企业对于机器人及无人机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21年该领域的投资规模仅为144亿韩元,但今年上半年已激增至1033亿韩元。同时,环保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2016年的722亿韩元增长至去年的8401亿韩元。同期,AI及大数据领域的投资同样显著增长,从998亿韩元攀升至5265亿韩元。 反之,区块链、金融科技、平台及应用程序等领域的投资规模均呈下滑态势。以区块链及金融科技行业为例,2021年投资规模达157亿韩元,但去年缩减至106亿韩元,今年上半年仅达31亿韩元。同样,平台及应用程序领域投资规模从2153亿韩元降至去年的1951亿韩元,今年上半年更是仅为480亿韩元。
2024-12-17 15: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