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赛纶涉嫌酒驾逃逸接受警方调查,最终遭到2000万韩元罚款。酒驾的确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法律之外,舆论的审判却从未停止。从出演作品惨遭删减,到尝试复出屡屡受挫,甚至连她兼职的咖啡店都遭受网暴,她的人生仿佛被按下“永久暂停键”。
演员金赛纶的离世再次让公众聚焦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个体犯错后,是否还有在社会生存的余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助理教授罗钟浩(音)在社交媒体上评论称,我们的社会就像《鱿鱼游戏》一样,毫不犹豫地抛弃犯错或落后的人,事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进。这一评价直击痛点,让人不得不反思,在这个信息传播飞速、舆论气势汹涌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制造一个又一个悲剧?
金赛纶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舆论迅速分裂。一部分人悼念她的离世,另一部分人却冷漠认为这是咎由自取。这种情绪并不陌生,在过去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已经有过太多类似的冷漠和攻击。社交媒体的普及令舆论的力量空前强大,而人们往往更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忽视个体改过自新的可能。金赛纶犯错后,法律已经对她作出裁决,但舆论却无限“追加刑期”,让她无处可逃。
“她只是犯了错,却被逼上绝路。”罗钟浩教授的这句话,直接道出问题的本质。我们的社会真的可以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吗?还是仅仅停留在用道德批判来清算一个人的人生?不论是演艺圈还是普通人,我们都需要思考惩罚的边界在哪里?一个人犯错后,是否应该永远被驱逐?如果每一次失误随之而来的都是社会性死亡,那么还有谁敢承认错误,还有谁能真正改过自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