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电池行业18日消息,电池正极材料企业L&F本月16日宣布发行3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券,其中2000亿韩元用于新建LFP正极材料生产法人。这是韩国四大正极材料企业LG化学、浦项未来M、Ecopro BM和L&F中首次迈出的LFP商业转型步伐。浦项未来M也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TF),启动高能量密度LFP正极材料的研发,正式涉足LFP业务。
正极材料企业积极推进LFP业务的原因是电池整包企业重心逐渐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LFP产品。LG新能源目前已签署多项LFP供应合同,今年计划向雷诺供应LFP电动汽车电池,并已获得多个储能系统(ESS)用LFP电池合同。去年11月,LG新能源率先与美国Terra-Gen签约,12月又与Excelsior Energy Capital达成供应协议。进入今年以来,LG新能源又相继与波兰PGE和电气设备巨头台达电子美国法人签署合约。
业界普遍认为,三星SDI也即将签订LFP供应合同。三星SDI此前表示,计划把通过定增筹集的1.7万亿韩元中的一部分用于LFP技术开发和量产体系建设。最近,三星SDI还与L&F签署材料供应谅解备忘录(MOU)。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成品订单先行确定后,才会签署材料供应协议,说明三星SDI的LFP电池供应或已有实质进展。
韩国电池行业此轮加码LFP,短期目的旨在应对中国厂商的低价攻势,确保市场份额。韩亚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LFP电池渗透率已达到50.2%。LFP偏好推动中国当月电动汽车电池出货同比大增53%,达到52.1GWh。在市场“鸿沟”时期,价格优势突出的LFP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开发的“高性价比电池”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其中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宁德时代(CATL)2021年推出首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钠的储量是锂的约440倍,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对此指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池体积较大,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有限,而韩国电池企业通过从低价到高端的产品组合战略,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