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进口’新闻 48个
-
初期热潮退场 比亚迪上月在韩销量遭腰斩
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BYD)向来以“平价电动汽车”著称,但在进军韩国市场两个月后,销量出现明显下滑。 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4日数据,比亚迪6月在韩新车注册数量为220辆,较5月的513辆锐减57.1%。业内分析指出,比亚迪在经历初期热潮后,开始进入调整期。 比亚迪今年1月在韩开启紧凑型SUV ATTO 3(元PLUS)的预售,以2000万至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至15万元)区间的高性价比吸引众多韩国民众的关注。此后,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环保车型申报与韩国环境公团的补贴评估认证程序有所延迟,导致车辆正式交付推迟至4月。 比亚迪在4月交付543辆,5月售出513辆,一度与特斯拉并肩跻身进口电动汽车销售榜单前列。尤其在4月,比亚迪成为韩国进口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品牌。进入6月后,比亚迪销量大幅降至200辆出头,增长趋势明显放缓。ATTO 3的销量遭特斯拉Model Y、奥迪Q4 45 e-tron、大众ID.5与ID.4等反超,跌至第六位。 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的初期热销原因在于“新车效应”与“新鲜品牌”的叠加。ATTO 3凭借实用性与性价比引发市场关注,但不少需求可能仅仅源于早期的短暂兴趣,存在已经淡去的可能性。 为重振销量,比亚迪计划在下半年推出新款车型。中型纯电轿车SEAL(海豹)已在6月实现6辆新车注册,进入正式上市前的最后准备阶段。SEAL全轮驱动版本在韩售价4690万韩元(不含补贴),环境部认证的单次充电综合续航里程为407公里。 业界相关人士表示,比亚迪初期表现强劲,但如果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还需扩大车型阵容并建立稳定的售后服务体系。
2025-07-04 19:49:53 -
韩国6月出口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成最大支柱
尽管受美国关税波动影响,韩国6月出口同比增长4.3%,半导体与汽车出口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产业通商资源部(以下简称产业部)1日发布韩国进出口动向显示,6月出口额达598亿美元,创下历年6月的最高水平。 从出口品类来看,半导体以149.7亿美元的出口额继续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1.6%,汽车以63亿美元出口增长2.3%,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生物健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6.5%,达16.6亿美元,船舶出口更是大幅攀升63.4%(25亿美元),电脑(15.2%)与汽车零部件(2.4%)也同比实现增长。 但石油产品与石油化工出口表现疲软,分别同比下降2.0%和15.5%。另外,农水产食品(10.3亿美元)、化妆品(9.5亿美元)、电器(15.8亿美元)分别同比上升7.7%、22.0%、14.8%。 从地区来看,因关税影响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12.4亿美元,同比减少0.5%,对中国的出口同比下降2.7%(104.2亿美元)。此外,韩国对印度(2.3%)、独立国家联合体(18.5%)、中南美洲(3.3%)、日本(3.0%)、中东(14.8%)及中国台湾(31.0%)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同比实现增长。 上虞韩国进口总额达50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能源进口(原油、天然气)同比下降14.7%至85.5亿美元,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非能源进口则增长7.9%至421.7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韩国累计出口总额为3347亿美元,同比微降0.03%,基本与去年持平。进口总额为3069亿美元,同比减少1.6%。整体来看,上半年贸易顺差为2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亿美元。 产业部长官安德根表示,尽管上半年韩国受美国关税措施、经济复苏放缓以及中东局势等影响,出口仍维持去年同期水平,6月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政府今后将全力应对与美国的贸易协商,尽快制定出口支援对策,包括扩大贸易金融支持与开拓可代替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韩国企业的负面影响。
2025-07-02 00:27:16 -
韩国钢企推动反倾销申诉 剑指中国产低价钢材
为实现产品价格正常化,韩国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推动一系列反倾销申诉。继厚板和热轧钢板之后,业内还计划陆续对涂层钢板、彩涂钢板以及特殊钢棒等产品申请反倾销调查。 据钢铁行业24日消息,东国制钢正在准备针对中国产涂层和彩涂钢板的反倾销申诉。东国制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准备中,计划尽快提出申诉。” 世亚特钢也正在准备对中国产特殊钢棒的反倾销申诉。特殊钢棒主要用于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的零部件制造。 随着低价中国钢材的不断涌入,韩国钢铁价格下跌,销售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行业期待通过对低价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来恢复价格秩序。 实际上,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贸易委员会今年2月对中国产厚板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定后,相关产品进口大幅减少。上月中国向韩国出口厚板6.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6.7万吨大幅减少62.9%。 此前,现代制铁就中国和日本产热轧钢板向贸易委员会提出反倾销申诉,初步调查结果预计最早在7月底公布。如果初步裁定倾销属实,热轧钢板的进口也可能像厚板一样减少。今年1月至5月,韩国进口中国和日本产热轧钢板共计143.9万吨。 钢铁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反倾销税实施后,厚板进口有所减少,但部分企业通过涂漆等手段伪装进口,规避限制。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必须由政府加以管控,钢铁行业才能真正复苏。” 此外,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钢铁减产也是钢材价格有望回升的重要因素。上月中国粗钢产量为865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9%。对此,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李宥真(音)表示,中国国内的钢铁减产正在成为现实,供给和不确定性均在减弱,市场正在向稳定方向发展。
2025-06-24 20:05:35 -
韩国进口柴油车市场持续萎缩 年内销量或创历史新低
在全球脱碳趋势加速和环保车型快速普及的背景下,韩国进口柴油乘用车市场持续萎缩。继去年销量创下新低后,今年整体表现依旧疲软,或将再创历史新低。 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24日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韩国国内市场上柴油进口乘用车仅售出349辆,较去年同期骤减60.2%。今年1至5月累计销量为1469辆,同比减少50.4%,市场份额也仅为1.3%。 由于各大进口品牌在下半年几乎无推出柴油车型的新车计划,业内普遍预测,2024年全年销量或难以突破4000辆大关。去年全年销量为7521辆,为自2007年以来17年来首次跌破1万辆。 随着销量大幅下降,柴油车型在进口乘用车整体中的比重也显著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柴油车型销量在所有燃料类型中仅占1.3%,在新能源车型销量持续上升的影响下,这一比重有可能在年内跌破1%。作为对比,去年柴油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为2.9%,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 进口柴油乘用车曾凭借动力性能强、燃油效率高、乘坐舒适性和静音性佳等优势,长期受到消费者青睐。2008年,该领域年销量首次突破万辆(1.0094万辆),此后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2.3006万辆,2011年3.6931万辆,2012年6.6671万辆,2015年更创下16.7925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 柴油车型在进口乘用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也曾持续攀升,2009年与2011年分别首次突破20%和30%,2015年更是攀至69%的峰值。 然而,随着柴油车尾气中氮氧化物被指出为雾霾主要成因,以及全球汽车产业向环保转型,混合动力与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柴油车型需求持续下滑。2016年进口柴油乘用车销量为13.2279万辆,至2019年已降至7.4235万辆。2020年起进一步萎缩,2023年销量仅为2.2354万辆。若今年销量低于4000辆,进口柴油乘用车将在十年内跌至峰值时期的四十分之一。 业界人士指出:“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市场在向混合动力及电动车转型方面进展更快,柴油乘用车的退出速度也因此明显加快。”
2025-06-24 19:58:09 -
对美出口"双引擎"失速 韩美关税谈判前景黯淡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0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受汽车、通用机械、半导体等主要品类对美出口持续萎缩影响,今年前五个月韩国对美累计出口额达509亿美元,同比(533亿美元)减少4.5个百分点。 汽车作为对美出口主力产品,去年出口额创342亿美元的亮眼业绩,被业界视为“出口孝子”。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25%进口关税政策,汽车出口明显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月,对美汽车出口额达22.3亿美元,同比锐减31%;虽2月短暂回升至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但3月起连续三个月持续走低,3月出口27.8亿美元(-10.8%),4月为28.9亿美元(-19.6%)、5月为25.2亿美元(-27.1%),下行趋势日益显著。分析指出,汽车出口下滑不仅受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停滞(Chasm)影响,更因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形成双重压力。 同时,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同样不容乐观。分析认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经济预期转弱,直接影响半导体需求。今年1至3月,韩国对美半导体出口尚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分别为8.2亿美元(76%)、7亿美元(27%)、10.8亿美元(3.5%);然自4月起开始急转直下,4月出口额为5.7亿美元(-19.9%),5月为7.5亿美元(-4.7%)。 尽管高带宽存储器(HBM)及DDR5等高附加值存储芯片需求强劲,叠加全球半导体价格进入上行周期,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仍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据分析,若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强化半导体关税政策,不仅将加剧对美出口萎缩,也可能对中国的半导体中间材料进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韩国半导体全产业链,特别是封装设备等下游产业受影响或将更为显著。 针对当前形势,韩国政府成立对美谈判特别工作组(TF),负责与美国就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关税和非关税事宜进行谈判,政府目前下设“谈判支援组”、“产业合作组”、“能源合作组”、“贸易投资应对组”四大专班,全方位推进与美方的关税协商进程。然而,受中东局势影响,原定于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期间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临时取消,使双边关税谈判进程再添变数。
2025-06-20 19:10:43 -
从质疑到"真香" 比亚迪杀入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今年在韩国进口电动汽车市场销量跃居第七位,业界评价比亚迪成功打破了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首款车型上市近两个月后已在市场上立足。预计下半年随着极氪、极星等中国电动车驶入韩国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 12日,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比亚迪韩国市场纯电动(BEV)乘用车销量累计1066辆,在进口电动车市场中排名第七位。若仅统计正式开始交付的4月和5月,销量仅次于特斯拉(8017辆)和宝马(1216辆),排名第三位。 加上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的商用车,比亚迪在韩国电动车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据Car is you数据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在韩国销售的乘用车及商用车累计为1710辆,排名第6位。与现代(2.2433万辆)、起亚(2.234万辆)、特斯拉(1.2846万辆)相比虽仍有较大差距,但与KG Mobility(2618辆)的市场份额差距仅为1.2个百分点。比亚迪乘用车月均销量在500辆以上,业界预测有望于下半年跻身韩国电动车市场第4位。 就在几个月前,比亚迪官宣将进军韩国市场时普遍不被业界看好,主要是由于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品“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市场调查机构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去年8月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高达90%表示因质量顾虑不会考虑购买中国电动车。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称,比亚迪2023年进军日本市场,但未能改变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排斥,两年间仅销售了3000多辆,预测比亚迪在韩国销售前景不乐观。 但“比亚迪=性价比”的策略在韩国消费者获得积极反响,比亚迪韩国推出的首款乘用车“ATTO 3”售价为3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较同等配置的现代科纳(KONA)和起亚EV3便宜近1000万韩元。 业界预计下半年中国电动车将加速“驶入”韩国市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二款车型“海豹”日前已获得环境部认证将于第三季度上市,中型电动SUV“海狮”也有望于年底发布。极氪汽车今年2月在韩国成立销售法人,完成商标注册后即将在韩国推出首款车型“7X”。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极星汽车宣布从今年底起在雷诺釜山工厂生产SUV“极星4”,目标年产量定为1万辆,除部分供应韩国市场外还将出口美国。
2025-06-13 00:30:49 -
韩国出口呈复苏态势 半导体等主力品类表现亮眼
韩国关税厅于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上月出口下滑后,本月韩国出口呈明显回暖迹象。6月1至10日期间,韩国出口总额达15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半导体、汽车等主力出口品类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拉动整体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具体来看,本月前10个工作日的日均出口额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尽管工作日较去年同期减少0.5天(5.5个工作日),但出口仍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显示出韩国出口正逐步走出上月负增长阴霾。 此前,5月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3%,为近四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对中美两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下滑8.4%和8.1%,反映出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从出口品类来看,半导体行业表现最为抢眼,同比增长22%;汽车出口增长8.4%,船舶出口更是大幅攀升23.4%。然而,石油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出口表现欠佳,同比分别下降20.5%和43.1%。从出口市场来看,对中国(2.9%)、美国(3.9%)和欧盟(14.5%)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实现增长,但对越南(-9.5%)和日本(-5.9%)的出口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同期,韩国进口总额达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主要进口增长品类包括半导体(15.2%)、机械设备(16.8%)和天然气(36%),而原油(-9.1%)和石油产品(-5.1%)进口则有所减少。从进口来源地看,自中国(14.1%)、美国(20.3%)和欧盟(7.7%)的进口额均有提升,而沙特阿拉伯(-14.1%)和澳大利亚(-13.9%)的进口则呈下降趋势。 由于进口增速高于出口,本月前10天韩国贸易逆差达17亿美元。韩国关税厅相关官员表示:“当前出口复苏态势良好,但考虑到统计周期较短,月度整体出口能否保持增长势头,仍需持续关注后续出口变化。”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犹存的背景下,韩国出口走势仍需谨慎观察。
2025-06-11 23:04:51 -
韩国4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57亿美元 连续24个月维持盈余
韩国银行(央行)10日发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显示,4月经常项目顺差为57亿美元,较3月(91.4亿美元)大幅减少34.4亿美元,但仍高于去年同期的14.9亿美元,实现连续第24个月保持顺差。 今年前四个月,经常项目累计顺差达24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9.7亿美元增加69.9亿美元。 分项来看,4月商品收支顺差为89.9亿美元,较上月的84.9亿美元略有增加,较去年同期的52.4亿美元则大幅扩大37.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产品持续发挥主力作用。按通关标准,半导体出口增长16.9%,无线通信设备增长6.3%,医药品增长22.3%。同时,石油制品和乘用车出口分别下降13.8%和4.1%。 从出口地区来看,对欧盟(18.4%)和东南亚(8.6%)的出口表现强劲,而对美国(-6.8%)和日本(-5.3%)的出口则相对疲软。 进口方面,受能源价格下行影响,整体进口额同比减少5.1%,降至495.8亿美元。其中,原材料进口减少10.4%,煤炭(-38.5%)、原油(-19.9%)、天然气(-11.4%)降幅明显。消费品进口同比下降2.1%,包括谷物(-11.5%)、非耐用消费品(-3.3%)、乘用车(-2.8%)等项目。资本财进口中,半导体制造设备(增长26.8%)、运输设备(增长20.8%)保持较快增长,整体增长8.7%。 服务项目方面,4月收支逆差扩大至28.3亿美元,高于上月(22.1亿美元)和去年同期(17.9亿美元)。其中运输项目在时隔15个月后再度转为逆差(-0.1亿美元),主要受集装箱运费下滑影响;同时,企业研发支出增加,导致其他商业服务逆差进一步扩大至15.1亿美元。 金融账户方面,4月净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增加45.1亿美元,整体维持资金净流入态势。具体来看,韩国居民对外直接投资增加30亿美元,而外国人对韩直接投资则减少3.2亿美元。在证券投资方面,韩国居民对海外股票等投资大幅增加123.3亿美元,外国人对韩证券投资减少21.8亿美元,呈现资本流出趋势。
2025-06-10 19:39:59 -
韩国进出口指标波动显著 经济前景堪忧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韩国进出口指标呈明显波动态势。调查显示,今年1月韩国时隔20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后,虽于2至5月实现连续四个月贸易顺差,但进出口数据双双走弱,业界对经济前景担忧加剧。专家指出,若当前趋势持续,韩国经济或将面临全面衰退风险。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9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贸易统计报告》显示,1月出口额为491.2亿美元,同比下滑10.3%;2月回升至522亿美元,实现1%的微幅增长;3月达5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4月小幅回落至582.1亿美元,仍保持3.7%的增幅;而5月则再度下跌至5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同期进口额分别为1月510亿美元(6.4%)、2月483亿美元(0.2%)、3月533亿美元(2.3%)、4月533.2亿美元(-2.7%)、5月503.3亿美元(-5.3%)。同期,进口数据同样不容乐观。1月进口额为510亿美元(6.4%),2月483亿美元(0.2%),3月533亿美元(2.3%),4月533.2亿美元(-2.7%),5月503.3亿美元(-5.3%)。 韩国在1月出现18.9亿美元贸易逆差后,2至5月连续实现贸易顺差,顺差额分别为43亿美元、50亿美元、49亿美元和69亿美元。 出口方面,今年1至5月累计出口额为2752亿美元,同比(2775亿美元)下降0.82%。尽管5月因进口降幅(-5.3%)大于出口降幅(-1.3%)导致顺差扩大,但有分析认为,韩国经济可能正步入下行周期。 重点市场出口疲软态势尤为严峻。作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今年前五个月出口数据持续出现波动,1月93亿美元(-9.4%),2月99亿美元(0.9%),3月111亿美元(2.2%),4月106亿美元(-6.8%),5月100亿美元(-8.1%)。其中,对美出口占比达26%的汽车产业遭遇重创,5月出口额暴跌至18亿美元,同比下滑32%,这主要归因于美国电动汽车关税政策实施及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 同时,对华出口也呈下行趋势。1月对华出口额为92亿美元(-13.9%)、2月95亿美元(-1.4%)、3月101亿美元(-4.4%)、4月109亿美元(3.9%)、5月104亿美元(-8.4%)。分析指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调整对韩国中间材料出口产生实质性影响。 专家强调,韩国对中美两大核心市场出口同步下滑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中美两国是韩国前两大出口市场,若当前趋势延续,不仅可能导致贸易顺差难以持续,更可能引发连锁经济反应,使韩国经济陷入更为严峻的衰退局面。
2025-06-09 23:21:25 -
韩国政府呼吁美方谨慎对待关键矿产进口管制 避免冲击双边产业合作
据9日消息,韩国政府已正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意见书,就美方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对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开展的进口限制审查表明立场。意见书强调,若美国对韩国产关键矿产实施进口限制,将直接影响在美投资的韩国电池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对美国本土产业及经济发展造成连锁性负面影响。 韩国政府在意见书中指出:“韩国始终坚持公平自由贸易原则,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更是与美国共享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的坚定盟友。我们恳请美国商务部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开展此次调查。”并强调:“韩国出口的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不仅有效满足美国多个战略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更能促进对美投资。因此,韩国期待美方能充分考虑双边合作大局,最终作出互利共赢的审查决定。" 目前,美国商务部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重点评估是否需要对进口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其他限制措施。该调查源于美国对中国等国家的关键矿产依赖度过高的担忧,但也有观点指出,美国本土供应链目前尚未具备完全自主供应的能力,若贸然实施进口限制,恐将对本土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韩方强调,鉴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过度限制进口不仅无助于增强经济安全,反而可能削弱相关产业竞争力。韩国作为美国在供应链安全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始终致力于协助美方构建稳定、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 政府指出,虽然韩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投资美国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脱离进口依赖。为确保相关企业对美战略投资顺利推进,韩方请求美方对所需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及韩国关键矿产衍生产品给予特殊政策考量。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强调,截至目前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总额突破587亿美元,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自主生产能力。因此,协会建议美方将进口限制措施限定于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和企业。报告还提出,若对电池及关键矿产征收关税不可避免,希望美方能给予韩国企业至少五年的政策缓冲期。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指出:“在美国本土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与韩国保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不仅能有效降低美国对特定国家的依赖,更能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据悉,包括SK On、LG新能源、LG化学、三星SDI在内的韩国主要电池企业均提交意见书,详细说明各自在美投资布局及业务规划,并呼吁美方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避免对业务造成冲击。
2025-06-09 19:27:48
-
初期热潮退场 比亚迪上月在韩销量遭腰斩
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BYD)向来以“平价电动汽车”著称,但在进军韩国市场两个月后,销量出现明显下滑。 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4日数据,比亚迪6月在韩新车注册数量为220辆,较5月的513辆锐减57.1%。业内分析指出,比亚迪在经历初期热潮后,开始进入调整期。 比亚迪今年1月在韩开启紧凑型SUV ATTO 3(元PLUS)的预售,以2000万至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至15万元)区间的高性价比吸引众多韩国民众的关注。此后,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环保车型申报与韩国环境公团的补贴评估认证程序有所延迟,导致车辆正式交付推迟至4月。 比亚迪在4月交付543辆,5月售出513辆,一度与特斯拉并肩跻身进口电动汽车销售榜单前列。尤其在4月,比亚迪成为韩国进口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品牌。进入6月后,比亚迪销量大幅降至200辆出头,增长趋势明显放缓。ATTO 3的销量遭特斯拉Model Y、奥迪Q4 45 e-tron、大众ID.5与ID.4等反超,跌至第六位。 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的初期热销原因在于“新车效应”与“新鲜品牌”的叠加。ATTO 3凭借实用性与性价比引发市场关注,但不少需求可能仅仅源于早期的短暂兴趣,存在已经淡去的可能性。 为重振销量,比亚迪计划在下半年推出新款车型。中型纯电轿车SEAL(海豹)已在6月实现6辆新车注册,进入正式上市前的最后准备阶段。SEAL全轮驱动版本在韩售价4690万韩元(不含补贴),环境部认证的单次充电综合续航里程为407公里。 业界相关人士表示,比亚迪初期表现强劲,但如果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还需扩大车型阵容并建立稳定的售后服务体系。
2025-07-04 19:49:53 -
韩国6月出口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成最大支柱
尽管受美国关税波动影响,韩国6月出口同比增长4.3%,半导体与汽车出口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产业通商资源部(以下简称产业部)1日发布韩国进出口动向显示,6月出口额达598亿美元,创下历年6月的最高水平。 从出口品类来看,半导体以149.7亿美元的出口额继续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1.6%,汽车以63亿美元出口增长2.3%,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生物健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6.5%,达16.6亿美元,船舶出口更是大幅攀升63.4%(25亿美元),电脑(15.2%)与汽车零部件(2.4%)也同比实现增长。 但石油产品与石油化工出口表现疲软,分别同比下降2.0%和15.5%。另外,农水产食品(10.3亿美元)、化妆品(9.5亿美元)、电器(15.8亿美元)分别同比上升7.7%、22.0%、14.8%。 从地区来看,因关税影响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12.4亿美元,同比减少0.5%,对中国的出口同比下降2.7%(104.2亿美元)。此外,韩国对印度(2.3%)、独立国家联合体(18.5%)、中南美洲(3.3%)、日本(3.0%)、中东(14.8%)及中国台湾(31.0%)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同比实现增长。 上虞韩国进口总额达50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能源进口(原油、天然气)同比下降14.7%至85.5亿美元,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非能源进口则增长7.9%至421.7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韩国累计出口总额为3347亿美元,同比微降0.03%,基本与去年持平。进口总额为3069亿美元,同比减少1.6%。整体来看,上半年贸易顺差为2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亿美元。 产业部长官安德根表示,尽管上半年韩国受美国关税措施、经济复苏放缓以及中东局势等影响,出口仍维持去年同期水平,6月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政府今后将全力应对与美国的贸易协商,尽快制定出口支援对策,包括扩大贸易金融支持与开拓可代替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韩国企业的负面影响。
2025-07-02 00:27:16 -
韩国钢企推动反倾销申诉 剑指中国产低价钢材
为实现产品价格正常化,韩国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推动一系列反倾销申诉。继厚板和热轧钢板之后,业内还计划陆续对涂层钢板、彩涂钢板以及特殊钢棒等产品申请反倾销调查。 据钢铁行业24日消息,东国制钢正在准备针对中国产涂层和彩涂钢板的反倾销申诉。东国制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准备中,计划尽快提出申诉。” 世亚特钢也正在准备对中国产特殊钢棒的反倾销申诉。特殊钢棒主要用于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的零部件制造。 随着低价中国钢材的不断涌入,韩国钢铁价格下跌,销售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行业期待通过对低价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来恢复价格秩序。 实际上,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贸易委员会今年2月对中国产厚板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定后,相关产品进口大幅减少。上月中国向韩国出口厚板6.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6.7万吨大幅减少62.9%。 此前,现代制铁就中国和日本产热轧钢板向贸易委员会提出反倾销申诉,初步调查结果预计最早在7月底公布。如果初步裁定倾销属实,热轧钢板的进口也可能像厚板一样减少。今年1月至5月,韩国进口中国和日本产热轧钢板共计143.9万吨。 钢铁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反倾销税实施后,厚板进口有所减少,但部分企业通过涂漆等手段伪装进口,规避限制。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必须由政府加以管控,钢铁行业才能真正复苏。” 此外,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钢铁减产也是钢材价格有望回升的重要因素。上月中国粗钢产量为865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9%。对此,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李宥真(音)表示,中国国内的钢铁减产正在成为现实,供给和不确定性均在减弱,市场正在向稳定方向发展。
2025-06-24 20:05:35 -
韩国进口柴油车市场持续萎缩 年内销量或创历史新低
在全球脱碳趋势加速和环保车型快速普及的背景下,韩国进口柴油乘用车市场持续萎缩。继去年销量创下新低后,今年整体表现依旧疲软,或将再创历史新低。 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24日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韩国国内市场上柴油进口乘用车仅售出349辆,较去年同期骤减60.2%。今年1至5月累计销量为1469辆,同比减少50.4%,市场份额也仅为1.3%。 由于各大进口品牌在下半年几乎无推出柴油车型的新车计划,业内普遍预测,2024年全年销量或难以突破4000辆大关。去年全年销量为7521辆,为自2007年以来17年来首次跌破1万辆。 随着销量大幅下降,柴油车型在进口乘用车整体中的比重也显著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柴油车型销量在所有燃料类型中仅占1.3%,在新能源车型销量持续上升的影响下,这一比重有可能在年内跌破1%。作为对比,去年柴油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为2.9%,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 进口柴油乘用车曾凭借动力性能强、燃油效率高、乘坐舒适性和静音性佳等优势,长期受到消费者青睐。2008年,该领域年销量首次突破万辆(1.0094万辆),此后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2.3006万辆,2011年3.6931万辆,2012年6.6671万辆,2015年更创下16.7925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 柴油车型在进口乘用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也曾持续攀升,2009年与2011年分别首次突破20%和30%,2015年更是攀至69%的峰值。 然而,随着柴油车尾气中氮氧化物被指出为雾霾主要成因,以及全球汽车产业向环保转型,混合动力与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柴油车型需求持续下滑。2016年进口柴油乘用车销量为13.2279万辆,至2019年已降至7.4235万辆。2020年起进一步萎缩,2023年销量仅为2.2354万辆。若今年销量低于4000辆,进口柴油乘用车将在十年内跌至峰值时期的四十分之一。 业界人士指出:“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市场在向混合动力及电动车转型方面进展更快,柴油乘用车的退出速度也因此明显加快。”
2025-06-24 19:58:09 -
对美出口"双引擎"失速 韩美关税谈判前景黯淡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0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受汽车、通用机械、半导体等主要品类对美出口持续萎缩影响,今年前五个月韩国对美累计出口额达509亿美元,同比(533亿美元)减少4.5个百分点。 汽车作为对美出口主力产品,去年出口额创342亿美元的亮眼业绩,被业界视为“出口孝子”。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25%进口关税政策,汽车出口明显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月,对美汽车出口额达22.3亿美元,同比锐减31%;虽2月短暂回升至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但3月起连续三个月持续走低,3月出口27.8亿美元(-10.8%),4月为28.9亿美元(-19.6%)、5月为25.2亿美元(-27.1%),下行趋势日益显著。分析指出,汽车出口下滑不仅受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停滞(Chasm)影响,更因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形成双重压力。 同时,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同样不容乐观。分析认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经济预期转弱,直接影响半导体需求。今年1至3月,韩国对美半导体出口尚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分别为8.2亿美元(76%)、7亿美元(27%)、10.8亿美元(3.5%);然自4月起开始急转直下,4月出口额为5.7亿美元(-19.9%),5月为7.5亿美元(-4.7%)。 尽管高带宽存储器(HBM)及DDR5等高附加值存储芯片需求强劲,叠加全球半导体价格进入上行周期,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仍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据分析,若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强化半导体关税政策,不仅将加剧对美出口萎缩,也可能对中国的半导体中间材料进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韩国半导体全产业链,特别是封装设备等下游产业受影响或将更为显著。 针对当前形势,韩国政府成立对美谈判特别工作组(TF),负责与美国就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关税和非关税事宜进行谈判,政府目前下设“谈判支援组”、“产业合作组”、“能源合作组”、“贸易投资应对组”四大专班,全方位推进与美方的关税协商进程。然而,受中东局势影响,原定于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期间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临时取消,使双边关税谈判进程再添变数。
2025-06-20 19:10:43 -
从质疑到"真香" 比亚迪杀入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今年在韩国进口电动汽车市场销量跃居第七位,业界评价比亚迪成功打破了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首款车型上市近两个月后已在市场上立足。预计下半年随着极氪、极星等中国电动车驶入韩国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 12日,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比亚迪韩国市场纯电动(BEV)乘用车销量累计1066辆,在进口电动车市场中排名第七位。若仅统计正式开始交付的4月和5月,销量仅次于特斯拉(8017辆)和宝马(1216辆),排名第三位。 加上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的商用车,比亚迪在韩国电动车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据Car is you数据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在韩国销售的乘用车及商用车累计为1710辆,排名第6位。与现代(2.2433万辆)、起亚(2.234万辆)、特斯拉(1.2846万辆)相比虽仍有较大差距,但与KG Mobility(2618辆)的市场份额差距仅为1.2个百分点。比亚迪乘用车月均销量在500辆以上,业界预测有望于下半年跻身韩国电动车市场第4位。 就在几个月前,比亚迪官宣将进军韩国市场时普遍不被业界看好,主要是由于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品“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市场调查机构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去年8月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高达90%表示因质量顾虑不会考虑购买中国电动车。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称,比亚迪2023年进军日本市场,但未能改变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排斥,两年间仅销售了3000多辆,预测比亚迪在韩国销售前景不乐观。 但“比亚迪=性价比”的策略在韩国消费者获得积极反响,比亚迪韩国推出的首款乘用车“ATTO 3”售价为3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较同等配置的现代科纳(KONA)和起亚EV3便宜近1000万韩元。 业界预计下半年中国电动车将加速“驶入”韩国市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二款车型“海豹”日前已获得环境部认证将于第三季度上市,中型电动SUV“海狮”也有望于年底发布。极氪汽车今年2月在韩国成立销售法人,完成商标注册后即将在韩国推出首款车型“7X”。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极星汽车宣布从今年底起在雷诺釜山工厂生产SUV“极星4”,目标年产量定为1万辆,除部分供应韩国市场外还将出口美国。
2025-06-13 00:30:49 -
韩国出口呈复苏态势 半导体等主力品类表现亮眼
韩国关税厅于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上月出口下滑后,本月韩国出口呈明显回暖迹象。6月1至10日期间,韩国出口总额达15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半导体、汽车等主力出口品类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拉动整体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具体来看,本月前10个工作日的日均出口额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尽管工作日较去年同期减少0.5天(5.5个工作日),但出口仍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显示出韩国出口正逐步走出上月负增长阴霾。 此前,5月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3%,为近四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对中美两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下滑8.4%和8.1%,反映出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从出口品类来看,半导体行业表现最为抢眼,同比增长22%;汽车出口增长8.4%,船舶出口更是大幅攀升23.4%。然而,石油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出口表现欠佳,同比分别下降20.5%和43.1%。从出口市场来看,对中国(2.9%)、美国(3.9%)和欧盟(14.5%)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实现增长,但对越南(-9.5%)和日本(-5.9%)的出口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同期,韩国进口总额达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主要进口增长品类包括半导体(15.2%)、机械设备(16.8%)和天然气(36%),而原油(-9.1%)和石油产品(-5.1%)进口则有所减少。从进口来源地看,自中国(14.1%)、美国(20.3%)和欧盟(7.7%)的进口额均有提升,而沙特阿拉伯(-14.1%)和澳大利亚(-13.9%)的进口则呈下降趋势。 由于进口增速高于出口,本月前10天韩国贸易逆差达17亿美元。韩国关税厅相关官员表示:“当前出口复苏态势良好,但考虑到统计周期较短,月度整体出口能否保持增长势头,仍需持续关注后续出口变化。”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犹存的背景下,韩国出口走势仍需谨慎观察。
2025-06-11 23:04:51 -
韩国4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57亿美元 连续24个月维持盈余
韩国银行(央行)10日发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显示,4月经常项目顺差为57亿美元,较3月(91.4亿美元)大幅减少34.4亿美元,但仍高于去年同期的14.9亿美元,实现连续第24个月保持顺差。 今年前四个月,经常项目累计顺差达24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9.7亿美元增加69.9亿美元。 分项来看,4月商品收支顺差为89.9亿美元,较上月的84.9亿美元略有增加,较去年同期的52.4亿美元则大幅扩大37.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产品持续发挥主力作用。按通关标准,半导体出口增长16.9%,无线通信设备增长6.3%,医药品增长22.3%。同时,石油制品和乘用车出口分别下降13.8%和4.1%。 从出口地区来看,对欧盟(18.4%)和东南亚(8.6%)的出口表现强劲,而对美国(-6.8%)和日本(-5.3%)的出口则相对疲软。 进口方面,受能源价格下行影响,整体进口额同比减少5.1%,降至495.8亿美元。其中,原材料进口减少10.4%,煤炭(-38.5%)、原油(-19.9%)、天然气(-11.4%)降幅明显。消费品进口同比下降2.1%,包括谷物(-11.5%)、非耐用消费品(-3.3%)、乘用车(-2.8%)等项目。资本财进口中,半导体制造设备(增长26.8%)、运输设备(增长20.8%)保持较快增长,整体增长8.7%。 服务项目方面,4月收支逆差扩大至28.3亿美元,高于上月(22.1亿美元)和去年同期(17.9亿美元)。其中运输项目在时隔15个月后再度转为逆差(-0.1亿美元),主要受集装箱运费下滑影响;同时,企业研发支出增加,导致其他商业服务逆差进一步扩大至15.1亿美元。 金融账户方面,4月净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增加45.1亿美元,整体维持资金净流入态势。具体来看,韩国居民对外直接投资增加30亿美元,而外国人对韩直接投资则减少3.2亿美元。在证券投资方面,韩国居民对海外股票等投资大幅增加123.3亿美元,外国人对韩证券投资减少21.8亿美元,呈现资本流出趋势。
2025-06-10 19:39:59 -
韩国进出口指标波动显著 经济前景堪忧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韩国进出口指标呈明显波动态势。调查显示,今年1月韩国时隔20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后,虽于2至5月实现连续四个月贸易顺差,但进出口数据双双走弱,业界对经济前景担忧加剧。专家指出,若当前趋势持续,韩国经济或将面临全面衰退风险。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9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贸易统计报告》显示,1月出口额为491.2亿美元,同比下滑10.3%;2月回升至522亿美元,实现1%的微幅增长;3月达5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4月小幅回落至582.1亿美元,仍保持3.7%的增幅;而5月则再度下跌至5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同期进口额分别为1月510亿美元(6.4%)、2月483亿美元(0.2%)、3月533亿美元(2.3%)、4月533.2亿美元(-2.7%)、5月503.3亿美元(-5.3%)。同期,进口数据同样不容乐观。1月进口额为510亿美元(6.4%),2月483亿美元(0.2%),3月533亿美元(2.3%),4月533.2亿美元(-2.7%),5月503.3亿美元(-5.3%)。 韩国在1月出现18.9亿美元贸易逆差后,2至5月连续实现贸易顺差,顺差额分别为43亿美元、50亿美元、49亿美元和69亿美元。 出口方面,今年1至5月累计出口额为2752亿美元,同比(2775亿美元)下降0.82%。尽管5月因进口降幅(-5.3%)大于出口降幅(-1.3%)导致顺差扩大,但有分析认为,韩国经济可能正步入下行周期。 重点市场出口疲软态势尤为严峻。作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今年前五个月出口数据持续出现波动,1月93亿美元(-9.4%),2月99亿美元(0.9%),3月111亿美元(2.2%),4月106亿美元(-6.8%),5月100亿美元(-8.1%)。其中,对美出口占比达26%的汽车产业遭遇重创,5月出口额暴跌至18亿美元,同比下滑32%,这主要归因于美国电动汽车关税政策实施及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 同时,对华出口也呈下行趋势。1月对华出口额为92亿美元(-13.9%)、2月95亿美元(-1.4%)、3月101亿美元(-4.4%)、4月109亿美元(3.9%)、5月104亿美元(-8.4%)。分析指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调整对韩国中间材料出口产生实质性影响。 专家强调,韩国对中美两大核心市场出口同步下滑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中美两国是韩国前两大出口市场,若当前趋势延续,不仅可能导致贸易顺差难以持续,更可能引发连锁经济反应,使韩国经济陷入更为严峻的衰退局面。
2025-06-09 23:21:25 -
韩国政府呼吁美方谨慎对待关键矿产进口管制 避免冲击双边产业合作
据9日消息,韩国政府已正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意见书,就美方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对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开展的进口限制审查表明立场。意见书强调,若美国对韩国产关键矿产实施进口限制,将直接影响在美投资的韩国电池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对美国本土产业及经济发展造成连锁性负面影响。 韩国政府在意见书中指出:“韩国始终坚持公平自由贸易原则,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更是与美国共享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的坚定盟友。我们恳请美国商务部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开展此次调查。”并强调:“韩国出口的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不仅有效满足美国多个战略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更能促进对美投资。因此,韩国期待美方能充分考虑双边合作大局,最终作出互利共赢的审查决定。" 目前,美国商务部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重点评估是否需要对进口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其他限制措施。该调查源于美国对中国等国家的关键矿产依赖度过高的担忧,但也有观点指出,美国本土供应链目前尚未具备完全自主供应的能力,若贸然实施进口限制,恐将对本土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韩方强调,鉴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过度限制进口不仅无助于增强经济安全,反而可能削弱相关产业竞争力。韩国作为美国在供应链安全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始终致力于协助美方构建稳定、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 政府指出,虽然韩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投资美国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脱离进口依赖。为确保相关企业对美战略投资顺利推进,韩方请求美方对所需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及韩国关键矿产衍生产品给予特殊政策考量。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强调,截至目前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总额突破587亿美元,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自主生产能力。因此,协会建议美方将进口限制措施限定于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和企业。报告还提出,若对电池及关键矿产征收关税不可避免,希望美方能给予韩国企业至少五年的政策缓冲期。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指出:“在美国本土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与韩国保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不仅能有效降低美国对特定国家的依赖,更能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据悉,包括SK On、LG新能源、LG化学、三星SDI在内的韩国主要电池企业均提交意见书,详细说明各自在美投资布局及业务规划,并呼吁美方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避免对业务造成冲击。
2025-06-09 19: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