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销售’新闻 391个
-
韩国2月常见水产品产量锐减 市场价格全面上涨
韩国民众主要消费的水产品——鲭鱼、鱿鱼、带鱼的产量在上月大幅减少,市场供应趋紧,带动产地及消费者价格上涨。 据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水产业观测中心(以下简称“水产业中心”)24日发布的数据,2月鲭鱼产量为5608吨,环比下降72.5%,同比下降38.1%,较往年平均水平减少10.9%。 水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渔场条件不佳,加之天气恶劣导致作业天数减少,鲭鱼产量大幅下降。”受此影响,鲭鱼产地价格涨至每公斤5937韩元(约合人民币29元),环比上升28.4%,批发价格上涨6.7%。消费者市场方面,新鲜冷藏鲭鱼价格达每公斤1.362万韩元,较去年上涨23.3%,较往年平均水平上涨21.8%。 带鱼产量同样出现大幅下滑。2月带鱼产量仅为917吨,环比减少80%,同比减少55.6%,较平年水平锐减71.1%。受供应收缩影响,带鱼产地价格环比上涨32.7%,达每公斤2.042万韩元,消费者市场价格上涨9%,每公斤2.311万韩元。然而,受部分大型零售商促销活动影响,冷冻带鱼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4533万韩元,与上月持平。 鱿鱼产量跌幅最为显著,2月仅捕获194吨,环比下降91%,同比减少2%,较往年锐减91.3%。水产业中心指出,尽管东海中南部已形成鱿鱼渔场,但因资源密度低,整体捕捞量仍处低位。受此影响,新鲜冷藏鱿鱼产地价格环比上涨18.3%,至每公斤8059韩元,同比大涨50.9%,较往年均价增长70.7%。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10.7%,较往年均价上涨36.7%。 海洋水产部分析认为,2月韩国民众主要消费的水产品产量减少,主要受恶劣天气及气候变化影响。通常2月受气候因素影响,渔获量有所减少,但今年情况尤为严峻,部分渔民月内出海天数不足5天。此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渔场分布变化,也影响了整体捕捞量。 水产业中心表示,政府计划通过“气候变化对策委员会”等机构,制定相关应对方案,以缓解渔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 19日,首尔一家大型超市内销售的水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24 20:14:54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接棒比亚迪!极氪汽车出海成立韩国法人
中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ZEEKR)日前成立韩国法人并完成商标注册,正式启动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在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加速布局韩国市场之际,主打高端路线的极氪或对韩国市场产生更强烈的冲击。 23日,大法院(最高法院)的法人登记信息显示,极氪于上月28日以“极氪智能科技韩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韩国)以下简称极氪韩国的名称成立法人。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及相关产品进口、流通销售服务、汽车电池系统研发制造、加工、销售、租赁”等全产业链。代表理事为曹宇,注册资本为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5万元),地址位于首尔市江南区驿三洞。 前极星韩国(Polestar Korea)销售总监金南浩(音)为韩国唯一高管,已开始着手市场分析、遴选经销商等前期准备工作。 极氪汽车母公司吉利车集团已于本月17日在韩完成极氪LOGO的商标注册,并申请极氪SUV车型“7X”的商标,或为首款在韩上市车型。 极氪汽车2021年成立以后,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22年至去年销量先后为7.1941万辆、11.8585万辆和22.2123万辆。去年5月,极氪汽车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募资4.4亿美元,创下近3年间中国企业最大IPO纪录。 目前极氪汽车产品矩阵涵盖中大型001、小型SUV“X”、中型SUV“7X”等,7X后轮驱动(RWD)车型在欧洲售价为5.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四轮驱动(AWD)车型售价为6.3万欧元。 专家分析称,极氪汽车将对韩国市场带来和比亚迪不同的冲击波。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研究院崔在熙(音)称,极氪汽车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相比性能卓越,将对韩国市场造成威胁。虽然短期内韩国消费者仍对“中国制造”存在负面认知,但从长期来看有望逐步蚕食韩国市场份额。 去年11月,极氪汽车亮相2024悉尼国际电动汽车展。【图片提供 新华社】
2025-03-23 20:16:14 -
"限韩令"或成过去时 韩国内容文化期待重振在华"高光时刻"
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全方位加大对华施压力度之际,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等灵活外交战略谋求破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韩国释放一系列友好信号,一度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产品、服务重新面临新机遇,业绩呼吁应制定应对战略。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23日发布《“限韩令”解除与应对战略》报告称,2018年因中方采取一系列反制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措施,导致韩国对华文化内容、旅游服务及消费品出口遭受重创。虽然中方虽未正式承认“限韩令”的存在,但叫停中国赴韩团体旅游,韩国文化内容对华出口受限。 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统计,中国游客占韩国全体外籍游客比重从2016年的94%下降至2017年的68.4%,2022年继续下降至54%,韩国影视产业对华出口规模从2016年的9400万美元“腰斩”至2022年的5400万美元。 曾在中国风光无限的韩国化妆品在华销售额增速从“限韩令”前3年(2014年至2016年)的18.6%暴跌至“限韩令”后(2017年至2019年)的3.9%。 但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加大对华施压,中国开始采取灵活的外交战略。中国国务院上月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着力改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报告称,由于“限韩令”本身不属于官方禁令,解除方式更可能以扩大民间交流形式推进。去年11月,中方首次对韩国公民实施免签入境政策,韩中文化部长官会谈上,就扩大文化艺术、内容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方案进行讨论。 上月,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再次就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本月初,奉俊昊导演的作品《编号17》获准在华上映,将“限韩令”解除的期待推向高潮。 报告预测,“限韩令”解除将大大降低韩国文化内容进军中国市场的门槛,对华出口或迎爆发式增长。韩国内容振兴院统计显示,以2023年数据为准,中国文化内容市场规模为3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91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达到韩国(41亿美元)的8倍。预计2023年至2028年中国文化内容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9.1%,远超美国(4.9%)和韩国(3.5%)。 若中国市场重新开放,预计面向中国在线视频平台(OTT)的版权销售将大幅增长,韩中合拍内容制作等此前成功案例有望重现。K-POP有望进一步扩大在华影响力,韩国游戏在华发行机会预计将显著增加。 在旅游领域被视为免税店“金主”的中国游客访韩人数回升,将助推免税行业业绩改善,化妆品等消费产品增长也将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效果。 韩国贸易协会建议,为积极应对“限韩令”解除带来的机遇,韩国企业有必要结合中国最新消费趋势,开发产品服务。重点潜力领域包括影视剧领域的短视频内容;K-POP领域运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沉浸式演出;游戏领域的角色周边产品及网漫;旅游领域的高端定制游产品等。 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新贸易战略室首席研究院朴素英(音)称,面向中国采购商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品质仍是韩国产品最具竞争力的要素。当前亟需重塑“限韩令”期间有所下降的韩国品牌形象,持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2025-03-23 19:13:26 -
中国资本"韩流" 性价比策略席卷韩国市场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资本正加速涌入韩国市场。业内分析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也是促使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性价比”策略,以吸引受高通胀影响的韩国消费者。从市场趋势来看,这一策略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部分人士对中国企业的扩张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数据安全领域可能带来的隐患。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FDI)现状》报告显示,去年韩国的外国投资申报金额达3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韩投资申报金额为57.9亿美元,同比激增266.2%。 按行业划分,中国对韩投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投资额达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服务业投资额则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韩投资规模已超越传统投资大国美国。同年,美国对韩投资申报额为52.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中国资本的渗透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包括电商、线下零售、钢铁、租车、汽车等。这些企业普遍依靠价格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 曾专注商用车的比亚迪(BYD)今年初正式宣布进军韩国乘用车市场,并在仁川发布紧凑型SUV“ATTO 3”。预售开放仅一周,订单量即突破1000辆,显示出韩国消费者的高度兴趣。除了新车销售,比亚迪还成立了专门负责二手车进口与流通的法人企业“BYD Korea Auto”,意图深耕韩国租赁和出租车等大宗采购市场。 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和Shein正积极扩展韩国市场。去年,Shein曾在韩国圣水洞开设快闪店,阿里巴巴随后宣布与韩国新世界集团成立合资公司“Grand Opus Holding”,以增强在韩国电商市场的竞争力。此外,Temu于今年2月宣布即将在韩国推出本土开放市场(L2L模式),允许韩国本土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商品,进一步深化本地化运营。 中国钢铁企业正大规模向韩国出口厚板(厚度6mm以上的钢板,广泛用于造船、制造业和建筑业)。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去年韩国进口的中国厚板总量达117.93万吨,同比增长5%。尽管韩国政府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最高38%的反倾销关税,但韩国国内钢铁行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被称为“中国版大创(Daiso)”的名创优品(MINISO),在退出韩国市场三年后,于去年底重新回归。这次回归不仅依靠低价策略,更通过与哈利·波特等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吸引消费者。此外,名创优品还在韩国设立设计中心,计划持续推出更多IP联名产品。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近期正式宣布进军韩国市场,并在Instagram上开设了韩国官方账号,标志着品牌正式布局韩国市场。同时,该品牌还在推进赴美上市计划,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或纳斯达克(NASDAQ)挂牌。 继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之后,霸王茶姬成为最新一个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茶饮品牌。去年,喜茶已率先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开设首店,并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正式入驻韩国市场。霸王茶姬此次采用类似策略,显示其已做好进入韩国的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企业加速布局韩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疲软,低通胀现象持续存在。自2024年2月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在0%增长区间徘徊,今年2月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在此后不断升级贸易制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并在今年2月进一步提高进口钢铝关税至25%,且不设豁免。这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市场,而韩国因其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成为优先选择。 尽管中国资本的涌入为韩国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数据安全方面。 今年2月,韩国政府暂时中止了中国生成式AI平台DeepSeek在韩国的服务,理由是其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根据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的决定,DeepSeek需整改合规后方可恢复运营。同时,Temu也因收集设备、位置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方式受到质疑。 去年11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FTC)公布,Temu和全球速卖通的客户隐私政策中,存在47项不公平条款,其中Temu占31项,全球速卖通占16项。目前,韩国政府已要求两家平台进行整改。 从阿里巴巴、Temu到比亚迪,中国企业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并利用韩国作为跳板,拓展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尽管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韩国政府仍高度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对中国企业的监管,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2025-03-21 17:00:00 -
去年韩国食品公司在华业绩分化 业界看好今年回暖前景
去年,韩国主要食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呈现两极分化。好丽友在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双双实现强劲增长,而农心在规模扩张方面遭遇阻力,宾格瑞则错失了盈利机会。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加之“限韩令”有望解除的预期,业界对今年业绩回暖持乐观态度。 据食品业界20日消息,好丽友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270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7.7%。同期营业利润增长10.4%,达到2439亿韩元。好丽友相关负责人表示:“零食店、散装市场等渠道的持续扩展,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好丽友中国法人将大型超市的供货模式从直接供货调整为通过中间批发商的间接供货。尽管业务结构调整初期业绩有所波动,但通过积极的营销策略,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心中国法人去年在规模扩张方面表现不佳,但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去年销售额为3549亿韩元,同比下降5%,成为农心所有海外市场中降幅最大的地区。分析认为,这主要受中国在线渠道销售下滑的影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内需低迷的背景下,我们更注重盈利能力而非规模扩张。同时,在线渠道销售在供应链模式的调整过程中出现放缓。” 三养食品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幅增长75%。公司表示,通过加强火鸡面品牌的本地化产品开发以及其他定制化策略,成功推动了销售增长。 宾格瑞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421亿韩元,同比增长10.6%,但净利润仅为1.6亿韩元,同比下降92.4%。宾格瑞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成本上升以及为提升销售额而增加的营销费用导致利润下滑。公司计划今年以销售额增长为基础,通过提升本地盈利能力的策略巩固市场地位。” 展望今年,韩国食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充满信心。三养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限韩令’解除,韩国文化内容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望激发消费者对韩国食品的兴趣,从而推动销售增长。” 此外,也有分析指出,海外法人的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上调。IBK投资证券分析师金泰焕(音)预测:“随着美国等国家关税政策的变化,食品公司可能会提高海外市场产品的价格。” 好丽友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图片来源 好丽友】
2025-03-21 00:10:20 -
三星显示专利大战告捷 ITC裁定京东方技术侵权
当地时间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三星显示在针对中国最大显示屏制造商京东方(BOE)提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专利侵权诉讼中胜诉。这是2022年12月三星显示向ITC提起诉讼后,历时2年3个月迎来的初步裁决。 ITC裁定京东方侵犯三星显示的3项OLED专利,同时美国零部件批发商侵犯三星显示的4项专利,裁决维持去年11月行政法官作出的初步判断。此次裁决令三星显示在未来的专利纠纷中成功占据有利位置,同时也为快速追赶韩国的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上的侵权行为敲响警钟。 然而ITC认为,京东方的产品对美国本土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未实施美国市场的进口和销售禁令。三星显示方面表示,公司计划继续致力保护OLED商业化初期以来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积累的知识产权,严肃应对任何专利侵权行为,以维护市场竞争力。 此次专利纠纷始于2022年12月,三星显示指控美国市场上流通的中国产智能手机OLED面板侵犯包括“钻石像素”在内的5项专利,并向ITC提起诉讼,案件涉及美国17家零部件批发商。2023年2月,京东方主动要求接受ITC的专利侵权调查。同年6月,京东方向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提起专利无效审查请求,主张三星显示的5项专利无效。此举得到TCL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和维信诺等中国显示企业支持。 为应对这一攻势,三星显示迅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法院提起针对京东方的5项专利侵权诉讼。随着ITC去年11月作出有利三星显示的初步裁决,局势逐渐利好三星显示。与此同时,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两次裁定三星显示的5项专利中4项有效,令京东方等中国企业的专利无效请求遭到挫败。目前,剩余1项专利尚在审理中。 ITC最终确认京东方的专利侵权行为,但并未对京东方实施进口和销售禁令。业内认为,这一裁决预计能够有效遏制客户和零部件批发商滥用侵权产品的行为,并为三星显示在未来与京东方的谈判中争取专利许可费用提供有力支持。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法院预计也即将就三星显示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作出判决。 此外,三星显示在2023年10月还向ITC提起针对京东方及其子公司等8家公司的商业机密侵权诉讼,预计初步裁决在本月21日公布。ITC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已经作出有利三星显示的裁决,业内普遍认为这对商业机密侵权案件也会带来积极影响。韩国显示行业在中国企业的低价攻势下失守LCD市场后,OLED市场也正在面临威胁。此次ITC裁决为韩国显示企业在高端OLED技术上的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数据显示,去年三星显示和LG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市场中所占份额合计55.1%,较前一年下降6个百分点。同期,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从38.7%升至44.8%,中韩市场差距缩小至10.3个百分点。 三星显示首席执行官(CEO)李青在本月14日的韩国显示产业协会年度大会上表示,中韩在显示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已经成功复制韩国的许多核心技术,目前在旗舰产品和领先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如何进一步拉开差距才是未来的关键。 位于京畿道龙仁市的三星显示公司大楼全景【图片来源 三星显示】
2025-03-21 00:04:37 -
三星SDI电池业务占比创新高 聚焦高性能研发技术
三星SDI电池业务部门在销售额和研发(R&D)投入方面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电动车市场需求短期内有所放缓,这一成绩仍被业界视为公司深化电池专业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根据三星SDI近日向韩国金融监督院电子公示系统提交的业务报告,去年公司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实现销售额15.69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78亿元),占总销售额约95%,较2020年的77%提升1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电子材料业务持续萎缩。该部门主营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器(LCD)材料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薄膜,去年销售额降至9010亿韩元,占总销售额比重由2020年的23%缩减至5%。 目前,公司正加快推进以电池技术为核心的未来发展战略。大林大学汽车学系教授金必洙表示:“三星SDI的投资回报相对高效,作为高性能电池技术企业,应明确技术发展方向,并通过研发率先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电池。” 三星SDI近年来加大对高性能电池领域的投入。14日,公司与美国能源企业新纪元能源(Nextera Energy)签署了一项价值4000亿韩元的能源存储系统(ESS)供应合同。去年8月,三星SDI宣布投资约35亿美元,与通用汽车(GM)在美国成立电动车电池合资公司。 与此同时,公司研发投入亦创下新高。2023年研发费用达1.2976万亿韩元,较上年的1.1364万亿韩元增长14.2%,刷新历史纪录。三星SDI计划加速技术研发,目标于2026年量产磷酸铁锂(LFP)电池,并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是技术创新,公司将持续推进下一代电池及材料的研发。” 然而,市场对三星SDI业务结构单一化的担忧也日益加剧。梨花女子大学经营学院教授朴正恩(音)分析指出:“电子材料业务的持续萎缩使电池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被动上升,这从整体经营角度来看并非绝对利好。尽管新业务拓展伴随风险,公司仍应优先聚焦前景良好的领域,集中资源提升收益,再谋求新的增长点。” 三星SDI的第六代高效棱柱电池P6【图片来源 三星SDI】
2025-03-20 23:03:19 -
韩国流通业借"限量销售"破局 内需低迷下掀起抢购潮
在当前内需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韩国流通行业正通过“限量销售”策略寻求突破,以吸引消费者、拓展新店铺及服务。 据流通业界20日消息,韩国仓储式超市易买得Traders在筹备麻谷店开业时,精准定位其在消费者心中的“酒类圣地”形象,推出该店专属的限量版威士忌“Kimchangsoo威士忌单桶蛇年版”。该产品在开业30分钟内即售罄,市场反响热烈。“Kimchangsoo威士忌”因限量小批量生产,在威士忌收藏界享有盛誉。 食品企业乐天沃食品(Wellfood)通过限量产品强化品牌形象,顺应“地方经济”消费趋势。去年9月推出的秋季限量“扶余板栗系列”在上市一个多月内即售罄,远超原定三个月的销售预期。作为乐天沃食品与行政安全部、扶余郡联合推进的“美味韩国共赢之路”项目之一,该系列将扶余特产板栗融入9款代表性产品,部分渠道供不应求,市场反响积极。 此外,乐天沃食品携手济州市本地咖啡品牌“石头翁马卡龙”推出的“迷你梦雪石头翁马卡龙”亦在上市两周内售罄。业内人士指出,食品糕点类限量产品通常按照三个月的运营周期生产,而该产品库存消耗速度超预期7倍,显示出限量销售的市场认可度。 在时尚领域,Musinsa自2023年起推出抽签式限量购买服务“Musinsa Drop”,不仅涵盖大众消费品,还针对行业爱好者群体推出特色商品,实现差异化竞争。近期,Musinsa通过明星知识产权(IP)商品发售吸引新客,并带动外国消费者增长。本月10日至16日,Musinsa在“圣水店@大林仓库”举办K-POP偶像Lisa个人专辑的快闪活动,首日即有数百名粉丝凌晨排队。受活动成功带动,该期间到访“圣水店@大林仓库”的外国消费者数量较上月同期增长2.3倍。 电商平台ABLY则借助甜点限量销售扩大食品品类版图。自去年4月起,ABLY推出“接力甜点快闪店”,在线销售“万东糕点”和“大象贝果”等知名线下甜点品牌的产品,并引入定点取货服务。今年1月举行的第八次快闪活动交易额较首场增长5倍,已发展为固定项目。得益于此,ABLY食品品类今年2月交易额同比增长95%。 业内人士分析称,限量销售在内需低迷时期有助于打破固化的消费模式,并激发整体购买力。同时,精准定位目标群体的营销效应已成为企业提升品牌热度的重要手段。随着限量销售策略的不断深化,流通行业有望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乐天Wellfood于去年9月推出的秋季限量“扶余板栗系列”【图片来源 乐天Wellfood】
2025-03-20 20:01:25 -
去年三养食品海外销售额突破1万亿韩元
三养食品1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合并基准海外销售额达到1.335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球总销售额的80%。 得益于韩国食品深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火鸡面也大受欢迎,三养食品海外销售额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2016年公司海外销售仅为900亿韩元左右,2020年增至3000亿韩元,2022年突破6000亿韩元,2023年再破8000亿韩元后,仅用一年时间便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 三养食品的美国法人和中国法人均带动了海外销售额的急剧增长。据数据,美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27%,达到2.8亿美元。 海外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地法人的强劲表现,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法人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美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27%,达到2.8亿美元。美国法人已完成在全美沃尔玛(Walmart)的入驻,并积极拓展好市多(Costco)等主流流通渠道,下半年还成功进入克罗格(Kroger)和塔吉特(Target)等渠道,这些举措显著推动了销售增长。 在中国市场,三养食品通过推出泰式咖喱蟹味火鸡面及健康化产品线,进一步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得益于这些本土化策略,中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75%,达到21亿元人民币。 超市里销售的三养火鸡面【图片提供】
2025-03-20 01:28:14
-
韩国2月常见水产品产量锐减 市场价格全面上涨
韩国民众主要消费的水产品——鲭鱼、鱿鱼、带鱼的产量在上月大幅减少,市场供应趋紧,带动产地及消费者价格上涨。 据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水产业观测中心(以下简称“水产业中心”)24日发布的数据,2月鲭鱼产量为5608吨,环比下降72.5%,同比下降38.1%,较往年平均水平减少10.9%。 水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渔场条件不佳,加之天气恶劣导致作业天数减少,鲭鱼产量大幅下降。”受此影响,鲭鱼产地价格涨至每公斤5937韩元(约合人民币29元),环比上升28.4%,批发价格上涨6.7%。消费者市场方面,新鲜冷藏鲭鱼价格达每公斤1.362万韩元,较去年上涨23.3%,较往年平均水平上涨21.8%。 带鱼产量同样出现大幅下滑。2月带鱼产量仅为917吨,环比减少80%,同比减少55.6%,较平年水平锐减71.1%。受供应收缩影响,带鱼产地价格环比上涨32.7%,达每公斤2.042万韩元,消费者市场价格上涨9%,每公斤2.311万韩元。然而,受部分大型零售商促销活动影响,冷冻带鱼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4533万韩元,与上月持平。 鱿鱼产量跌幅最为显著,2月仅捕获194吨,环比下降91%,同比减少2%,较往年锐减91.3%。水产业中心指出,尽管东海中南部已形成鱿鱼渔场,但因资源密度低,整体捕捞量仍处低位。受此影响,新鲜冷藏鱿鱼产地价格环比上涨18.3%,至每公斤8059韩元,同比大涨50.9%,较往年均价增长70.7%。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10.7%,较往年均价上涨36.7%。 海洋水产部分析认为,2月韩国民众主要消费的水产品产量减少,主要受恶劣天气及气候变化影响。通常2月受气候因素影响,渔获量有所减少,但今年情况尤为严峻,部分渔民月内出海天数不足5天。此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渔场分布变化,也影响了整体捕捞量。 水产业中心表示,政府计划通过“气候变化对策委员会”等机构,制定相关应对方案,以缓解渔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 19日,首尔一家大型超市内销售的水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24 20:14:54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接棒比亚迪!极氪汽车出海成立韩国法人
中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ZEEKR)日前成立韩国法人并完成商标注册,正式启动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在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加速布局韩国市场之际,主打高端路线的极氪或对韩国市场产生更强烈的冲击。 23日,大法院(最高法院)的法人登记信息显示,极氪于上月28日以“极氪智能科技韩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韩国)以下简称极氪韩国的名称成立法人。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及相关产品进口、流通销售服务、汽车电池系统研发制造、加工、销售、租赁”等全产业链。代表理事为曹宇,注册资本为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5万元),地址位于首尔市江南区驿三洞。 前极星韩国(Polestar Korea)销售总监金南浩(音)为韩国唯一高管,已开始着手市场分析、遴选经销商等前期准备工作。 极氪汽车母公司吉利车集团已于本月17日在韩完成极氪LOGO的商标注册,并申请极氪SUV车型“7X”的商标,或为首款在韩上市车型。 极氪汽车2021年成立以后,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22年至去年销量先后为7.1941万辆、11.8585万辆和22.2123万辆。去年5月,极氪汽车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募资4.4亿美元,创下近3年间中国企业最大IPO纪录。 目前极氪汽车产品矩阵涵盖中大型001、小型SUV“X”、中型SUV“7X”等,7X后轮驱动(RWD)车型在欧洲售价为5.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四轮驱动(AWD)车型售价为6.3万欧元。 专家分析称,极氪汽车将对韩国市场带来和比亚迪不同的冲击波。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研究院崔在熙(音)称,极氪汽车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相比性能卓越,将对韩国市场造成威胁。虽然短期内韩国消费者仍对“中国制造”存在负面认知,但从长期来看有望逐步蚕食韩国市场份额。 去年11月,极氪汽车亮相2024悉尼国际电动汽车展。【图片提供 新华社】
2025-03-23 20:16:14 -
"限韩令"或成过去时 韩国内容文化期待重振在华"高光时刻"
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全方位加大对华施压力度之际,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等灵活外交战略谋求破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韩国释放一系列友好信号,一度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产品、服务重新面临新机遇,业绩呼吁应制定应对战略。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23日发布《“限韩令”解除与应对战略》报告称,2018年因中方采取一系列反制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措施,导致韩国对华文化内容、旅游服务及消费品出口遭受重创。虽然中方虽未正式承认“限韩令”的存在,但叫停中国赴韩团体旅游,韩国文化内容对华出口受限。 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统计,中国游客占韩国全体外籍游客比重从2016年的94%下降至2017年的68.4%,2022年继续下降至54%,韩国影视产业对华出口规模从2016年的9400万美元“腰斩”至2022年的5400万美元。 曾在中国风光无限的韩国化妆品在华销售额增速从“限韩令”前3年(2014年至2016年)的18.6%暴跌至“限韩令”后(2017年至2019年)的3.9%。 但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加大对华施压,中国开始采取灵活的外交战略。中国国务院上月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着力改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报告称,由于“限韩令”本身不属于官方禁令,解除方式更可能以扩大民间交流形式推进。去年11月,中方首次对韩国公民实施免签入境政策,韩中文化部长官会谈上,就扩大文化艺术、内容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方案进行讨论。 上月,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再次就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本月初,奉俊昊导演的作品《编号17》获准在华上映,将“限韩令”解除的期待推向高潮。 报告预测,“限韩令”解除将大大降低韩国文化内容进军中国市场的门槛,对华出口或迎爆发式增长。韩国内容振兴院统计显示,以2023年数据为准,中国文化内容市场规模为3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91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达到韩国(41亿美元)的8倍。预计2023年至2028年中国文化内容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9.1%,远超美国(4.9%)和韩国(3.5%)。 若中国市场重新开放,预计面向中国在线视频平台(OTT)的版权销售将大幅增长,韩中合拍内容制作等此前成功案例有望重现。K-POP有望进一步扩大在华影响力,韩国游戏在华发行机会预计将显著增加。 在旅游领域被视为免税店“金主”的中国游客访韩人数回升,将助推免税行业业绩改善,化妆品等消费产品增长也将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效果。 韩国贸易协会建议,为积极应对“限韩令”解除带来的机遇,韩国企业有必要结合中国最新消费趋势,开发产品服务。重点潜力领域包括影视剧领域的短视频内容;K-POP领域运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沉浸式演出;游戏领域的角色周边产品及网漫;旅游领域的高端定制游产品等。 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新贸易战略室首席研究院朴素英(音)称,面向中国采购商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品质仍是韩国产品最具竞争力的要素。当前亟需重塑“限韩令”期间有所下降的韩国品牌形象,持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2025-03-23 19:13:26 -
中国资本"韩流" 性价比策略席卷韩国市场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资本正加速涌入韩国市场。业内分析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也是促使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性价比”策略,以吸引受高通胀影响的韩国消费者。从市场趋势来看,这一策略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部分人士对中国企业的扩张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数据安全领域可能带来的隐患。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FDI)现状》报告显示,去年韩国的外国投资申报金额达3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韩投资申报金额为57.9亿美元,同比激增266.2%。 按行业划分,中国对韩投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投资额达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服务业投资额则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韩投资规模已超越传统投资大国美国。同年,美国对韩投资申报额为52.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中国资本的渗透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包括电商、线下零售、钢铁、租车、汽车等。这些企业普遍依靠价格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 曾专注商用车的比亚迪(BYD)今年初正式宣布进军韩国乘用车市场,并在仁川发布紧凑型SUV“ATTO 3”。预售开放仅一周,订单量即突破1000辆,显示出韩国消费者的高度兴趣。除了新车销售,比亚迪还成立了专门负责二手车进口与流通的法人企业“BYD Korea Auto”,意图深耕韩国租赁和出租车等大宗采购市场。 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和Shein正积极扩展韩国市场。去年,Shein曾在韩国圣水洞开设快闪店,阿里巴巴随后宣布与韩国新世界集团成立合资公司“Grand Opus Holding”,以增强在韩国电商市场的竞争力。此外,Temu于今年2月宣布即将在韩国推出本土开放市场(L2L模式),允许韩国本土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商品,进一步深化本地化运营。 中国钢铁企业正大规模向韩国出口厚板(厚度6mm以上的钢板,广泛用于造船、制造业和建筑业)。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去年韩国进口的中国厚板总量达117.93万吨,同比增长5%。尽管韩国政府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最高38%的反倾销关税,但韩国国内钢铁行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被称为“中国版大创(Daiso)”的名创优品(MINISO),在退出韩国市场三年后,于去年底重新回归。这次回归不仅依靠低价策略,更通过与哈利·波特等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吸引消费者。此外,名创优品还在韩国设立设计中心,计划持续推出更多IP联名产品。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近期正式宣布进军韩国市场,并在Instagram上开设了韩国官方账号,标志着品牌正式布局韩国市场。同时,该品牌还在推进赴美上市计划,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或纳斯达克(NASDAQ)挂牌。 继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之后,霸王茶姬成为最新一个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茶饮品牌。去年,喜茶已率先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开设首店,并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正式入驻韩国市场。霸王茶姬此次采用类似策略,显示其已做好进入韩国的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企业加速布局韩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疲软,低通胀现象持续存在。自2024年2月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在0%增长区间徘徊,今年2月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在此后不断升级贸易制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并在今年2月进一步提高进口钢铝关税至25%,且不设豁免。这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市场,而韩国因其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成为优先选择。 尽管中国资本的涌入为韩国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数据安全方面。 今年2月,韩国政府暂时中止了中国生成式AI平台DeepSeek在韩国的服务,理由是其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根据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的决定,DeepSeek需整改合规后方可恢复运营。同时,Temu也因收集设备、位置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方式受到质疑。 去年11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FTC)公布,Temu和全球速卖通的客户隐私政策中,存在47项不公平条款,其中Temu占31项,全球速卖通占16项。目前,韩国政府已要求两家平台进行整改。 从阿里巴巴、Temu到比亚迪,中国企业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并利用韩国作为跳板,拓展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尽管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韩国政府仍高度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对中国企业的监管,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2025-03-21 17:00:00 -
去年韩国食品公司在华业绩分化 业界看好今年回暖前景
去年,韩国主要食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呈现两极分化。好丽友在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双双实现强劲增长,而农心在规模扩张方面遭遇阻力,宾格瑞则错失了盈利机会。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加之“限韩令”有望解除的预期,业界对今年业绩回暖持乐观态度。 据食品业界20日消息,好丽友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270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7.7%。同期营业利润增长10.4%,达到2439亿韩元。好丽友相关负责人表示:“零食店、散装市场等渠道的持续扩展,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好丽友中国法人将大型超市的供货模式从直接供货调整为通过中间批发商的间接供货。尽管业务结构调整初期业绩有所波动,但通过积极的营销策略,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心中国法人去年在规模扩张方面表现不佳,但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去年销售额为3549亿韩元,同比下降5%,成为农心所有海外市场中降幅最大的地区。分析认为,这主要受中国在线渠道销售下滑的影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内需低迷的背景下,我们更注重盈利能力而非规模扩张。同时,在线渠道销售在供应链模式的调整过程中出现放缓。” 三养食品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幅增长75%。公司表示,通过加强火鸡面品牌的本地化产品开发以及其他定制化策略,成功推动了销售增长。 宾格瑞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421亿韩元,同比增长10.6%,但净利润仅为1.6亿韩元,同比下降92.4%。宾格瑞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成本上升以及为提升销售额而增加的营销费用导致利润下滑。公司计划今年以销售额增长为基础,通过提升本地盈利能力的策略巩固市场地位。” 展望今年,韩国食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充满信心。三养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限韩令’解除,韩国文化内容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望激发消费者对韩国食品的兴趣,从而推动销售增长。” 此外,也有分析指出,海外法人的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上调。IBK投资证券分析师金泰焕(音)预测:“随着美国等国家关税政策的变化,食品公司可能会提高海外市场产品的价格。” 好丽友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图片来源 好丽友】
2025-03-21 00:10:20 -
三星显示专利大战告捷 ITC裁定京东方技术侵权
当地时间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三星显示在针对中国最大显示屏制造商京东方(BOE)提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专利侵权诉讼中胜诉。这是2022年12月三星显示向ITC提起诉讼后,历时2年3个月迎来的初步裁决。 ITC裁定京东方侵犯三星显示的3项OLED专利,同时美国零部件批发商侵犯三星显示的4项专利,裁决维持去年11月行政法官作出的初步判断。此次裁决令三星显示在未来的专利纠纷中成功占据有利位置,同时也为快速追赶韩国的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上的侵权行为敲响警钟。 然而ITC认为,京东方的产品对美国本土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未实施美国市场的进口和销售禁令。三星显示方面表示,公司计划继续致力保护OLED商业化初期以来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积累的知识产权,严肃应对任何专利侵权行为,以维护市场竞争力。 此次专利纠纷始于2022年12月,三星显示指控美国市场上流通的中国产智能手机OLED面板侵犯包括“钻石像素”在内的5项专利,并向ITC提起诉讼,案件涉及美国17家零部件批发商。2023年2月,京东方主动要求接受ITC的专利侵权调查。同年6月,京东方向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提起专利无效审查请求,主张三星显示的5项专利无效。此举得到TCL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和维信诺等中国显示企业支持。 为应对这一攻势,三星显示迅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法院提起针对京东方的5项专利侵权诉讼。随着ITC去年11月作出有利三星显示的初步裁决,局势逐渐利好三星显示。与此同时,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两次裁定三星显示的5项专利中4项有效,令京东方等中国企业的专利无效请求遭到挫败。目前,剩余1项专利尚在审理中。 ITC最终确认京东方的专利侵权行为,但并未对京东方实施进口和销售禁令。业内认为,这一裁决预计能够有效遏制客户和零部件批发商滥用侵权产品的行为,并为三星显示在未来与京东方的谈判中争取专利许可费用提供有力支持。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法院预计也即将就三星显示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作出判决。 此外,三星显示在2023年10月还向ITC提起针对京东方及其子公司等8家公司的商业机密侵权诉讼,预计初步裁决在本月21日公布。ITC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已经作出有利三星显示的裁决,业内普遍认为这对商业机密侵权案件也会带来积极影响。韩国显示行业在中国企业的低价攻势下失守LCD市场后,OLED市场也正在面临威胁。此次ITC裁决为韩国显示企业在高端OLED技术上的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数据显示,去年三星显示和LG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市场中所占份额合计55.1%,较前一年下降6个百分点。同期,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从38.7%升至44.8%,中韩市场差距缩小至10.3个百分点。 三星显示首席执行官(CEO)李青在本月14日的韩国显示产业协会年度大会上表示,中韩在显示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已经成功复制韩国的许多核心技术,目前在旗舰产品和领先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如何进一步拉开差距才是未来的关键。 位于京畿道龙仁市的三星显示公司大楼全景【图片来源 三星显示】
2025-03-21 00:04:37 -
三星SDI电池业务占比创新高 聚焦高性能研发技术
三星SDI电池业务部门在销售额和研发(R&D)投入方面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电动车市场需求短期内有所放缓,这一成绩仍被业界视为公司深化电池专业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根据三星SDI近日向韩国金融监督院电子公示系统提交的业务报告,去年公司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实现销售额15.69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78亿元),占总销售额约95%,较2020年的77%提升1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电子材料业务持续萎缩。该部门主营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器(LCD)材料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薄膜,去年销售额降至9010亿韩元,占总销售额比重由2020年的23%缩减至5%。 目前,公司正加快推进以电池技术为核心的未来发展战略。大林大学汽车学系教授金必洙表示:“三星SDI的投资回报相对高效,作为高性能电池技术企业,应明确技术发展方向,并通过研发率先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电池。” 三星SDI近年来加大对高性能电池领域的投入。14日,公司与美国能源企业新纪元能源(Nextera Energy)签署了一项价值4000亿韩元的能源存储系统(ESS)供应合同。去年8月,三星SDI宣布投资约35亿美元,与通用汽车(GM)在美国成立电动车电池合资公司。 与此同时,公司研发投入亦创下新高。2023年研发费用达1.2976万亿韩元,较上年的1.1364万亿韩元增长14.2%,刷新历史纪录。三星SDI计划加速技术研发,目标于2026年量产磷酸铁锂(LFP)电池,并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是技术创新,公司将持续推进下一代电池及材料的研发。” 然而,市场对三星SDI业务结构单一化的担忧也日益加剧。梨花女子大学经营学院教授朴正恩(音)分析指出:“电子材料业务的持续萎缩使电池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被动上升,这从整体经营角度来看并非绝对利好。尽管新业务拓展伴随风险,公司仍应优先聚焦前景良好的领域,集中资源提升收益,再谋求新的增长点。” 三星SDI的第六代高效棱柱电池P6【图片来源 三星SDI】
2025-03-20 23:03:19 -
韩国流通业借"限量销售"破局 内需低迷下掀起抢购潮
在当前内需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韩国流通行业正通过“限量销售”策略寻求突破,以吸引消费者、拓展新店铺及服务。 据流通业界20日消息,韩国仓储式超市易买得Traders在筹备麻谷店开业时,精准定位其在消费者心中的“酒类圣地”形象,推出该店专属的限量版威士忌“Kimchangsoo威士忌单桶蛇年版”。该产品在开业30分钟内即售罄,市场反响热烈。“Kimchangsoo威士忌”因限量小批量生产,在威士忌收藏界享有盛誉。 食品企业乐天沃食品(Wellfood)通过限量产品强化品牌形象,顺应“地方经济”消费趋势。去年9月推出的秋季限量“扶余板栗系列”在上市一个多月内即售罄,远超原定三个月的销售预期。作为乐天沃食品与行政安全部、扶余郡联合推进的“美味韩国共赢之路”项目之一,该系列将扶余特产板栗融入9款代表性产品,部分渠道供不应求,市场反响积极。 此外,乐天沃食品携手济州市本地咖啡品牌“石头翁马卡龙”推出的“迷你梦雪石头翁马卡龙”亦在上市两周内售罄。业内人士指出,食品糕点类限量产品通常按照三个月的运营周期生产,而该产品库存消耗速度超预期7倍,显示出限量销售的市场认可度。 在时尚领域,Musinsa自2023年起推出抽签式限量购买服务“Musinsa Drop”,不仅涵盖大众消费品,还针对行业爱好者群体推出特色商品,实现差异化竞争。近期,Musinsa通过明星知识产权(IP)商品发售吸引新客,并带动外国消费者增长。本月10日至16日,Musinsa在“圣水店@大林仓库”举办K-POP偶像Lisa个人专辑的快闪活动,首日即有数百名粉丝凌晨排队。受活动成功带动,该期间到访“圣水店@大林仓库”的外国消费者数量较上月同期增长2.3倍。 电商平台ABLY则借助甜点限量销售扩大食品品类版图。自去年4月起,ABLY推出“接力甜点快闪店”,在线销售“万东糕点”和“大象贝果”等知名线下甜点品牌的产品,并引入定点取货服务。今年1月举行的第八次快闪活动交易额较首场增长5倍,已发展为固定项目。得益于此,ABLY食品品类今年2月交易额同比增长95%。 业内人士分析称,限量销售在内需低迷时期有助于打破固化的消费模式,并激发整体购买力。同时,精准定位目标群体的营销效应已成为企业提升品牌热度的重要手段。随着限量销售策略的不断深化,流通行业有望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乐天Wellfood于去年9月推出的秋季限量“扶余板栗系列”【图片来源 乐天Wellfood】
2025-03-20 20:01:25 -
去年三养食品海外销售额突破1万亿韩元
三养食品1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合并基准海外销售额达到1.335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球总销售额的80%。 得益于韩国食品深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火鸡面也大受欢迎,三养食品海外销售额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2016年公司海外销售仅为900亿韩元左右,2020年增至3000亿韩元,2022年突破6000亿韩元,2023年再破8000亿韩元后,仅用一年时间便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 三养食品的美国法人和中国法人均带动了海外销售额的急剧增长。据数据,美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27%,达到2.8亿美元。 海外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地法人的强劲表现,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法人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美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27%,达到2.8亿美元。美国法人已完成在全美沃尔玛(Walmart)的入驻,并积极拓展好市多(Costco)等主流流通渠道,下半年还成功进入克罗格(Kroger)和塔吉特(Target)等渠道,这些举措显著推动了销售增长。 在中国市场,三养食品通过推出泰式咖喱蟹味火鸡面及健康化产品线,进一步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得益于这些本土化策略,中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增长75%,达到21亿元人民币。 超市里销售的三养火鸡面【图片提供】
2025-03-20 0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