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销售额’新闻 7个
-
韩国四大集团盈利水平与雇佣规模显著失衡
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三年间,以三星、SK、现代汽车和LG为代表的韩国四大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持续提升,但就业人数却呈明显滞后态势。 韩国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对资产规模排名前30的大型企业及四大集团的近三间资产总额、销售额、净利润和员工人数的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于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四大集团总资产从2022年的1255.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1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360.0454万亿韩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1444.758万亿韩元,三年累计增长15%。自2019年四大集团总资产首次突破千万亿韩元大关后,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去年更是创历史新高。同期,前30强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也从2022年的2373.7万亿韩元增至2024年的2721.9万亿韩元,增长14.7%,但较2023年的3074.3万亿韩元峰值回落11.5%。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四大集团资产规模在前30强企业中占53.1%,凸显出在韩国经济体中的核心地位。在经营效益方面,四大集团的表现尤为亮眼。尽管近两年间,销售额仅微增0.5%,但净利润却实现30.8%的显著增长。相比之下,同期,前30强大企整体净利润仅增长0.8%,反映出四大集团在盈利能力方面的突出优势。 然而,盈利表现强劲并未带动就业显著增长。2022至2024年间,四大集团的员工人数仅从74.57万人微增至74.65万人,增幅不足0.1%。同期,前30强大企整体就业人数则从140.724万人增长至152.4662万人,实现8.8%的增幅。 Leaders Index分析指出,四大集团的盈利水平与雇佣规模显著脱节,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应建立盈利与就业双向促进的发展范式,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25-05-20 22:43:49 -
K-Beauty热潮持续升温 ODM双雄一季度业绩齐创新高
随着韩国美妆(K-Beauty)在全球热度持续攀升,独立品牌数量迅速增长,推动本土设计代工(ODM)行业迎来发展高峰。韩国两大代表性ODM企业——韩国科玛(Kolmar Korea)和科丝美诗(COSMAX)在2025年第一季度双双创下历史最佳业绩。 据业界14日消息,韩国科玛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达653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由324亿韩元增至599亿韩元,同比大幅增长85%。剔除旗下制药子公司HK inno.N的业绩,韩国科玛的化妆品业务销售额也达到4057亿韩元,实现同比增长。 在业绩构成上,韩国本土法人表现尤为突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科玛本土法人实现销售额2743亿韩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339亿韩元,同比增长49%,营业利润率为12.4%。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利润率三项指标均创下季度新高。 与此同时,科丝美诗也迎来了强劲增长。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达5886亿韩元,同比增长11.7%,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为513亿韩元,同比增长13%。销售增长同样得益于韩国本土法人拉动。科丝美诗韩国法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628亿韩元,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为343亿韩元,同比增长14%。 自去年以来,随着韩国美妆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选择委托ODM生产的独立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带动两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客户基础稳步扩展,企业订单量和销售收入显著增长。 在本土市场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加快布局美国、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海外法人的业绩同步提升,推动了营收结构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两家公司正在加速全球产能布局。韩国科玛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美国第二工厂,全面应对北美及全球市场需求,构建更加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韩国、美国、中国法人的第一季度增长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各地生产基地的定制化战略,灵活应对全球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持续拓展海外合作网络。” 科丝美诗则计划通过扩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将年产能提升至逾10亿件,较去年增长约30%。目前,华城工厂和平泽第一、第二工厂的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海外工厂的扩建也在推进,预计今年全球总产能将从去年的31亿件增至33亿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全品类的创新产品体系,我们将持续助力全球客户提升竞争力,未来将与全球4500余家合作品牌携手实现共赢。”
2025-05-14 20:14:23 -
现代汽车业绩开门红 第一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
现代汽车总部大楼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尽管面临美国汽车关税及销量下滑的双重挑战,现代汽车仍凭借混动汽车的亮眼表现,顶住美国关税压力,第一季度实现业绩开门红。 现代汽车24日发布业绩报告,以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集团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3.633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同比增长2.1%,销售额为44.4078万亿韩元,创历年第一季度最高纪录。本期纯利为3.382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率为8.2%,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第一季度现代汽车全球销量总计100.1120万辆,同比下滑0.6%。国内销量为16.636万辆,同比增长4%,海外市场中,美国销量为24.2729万辆,同比增长1.1%,但全球整体销量为83.476万辆,同比下降1.4%。 现代汽车分析称,由于关税等贸易环境变化,今后经营仍面临不确定风险。计划积极推进新款帕里斯帝、艾尼氪6等新车销售的同时,通过提升各市场本土化战略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2025-04-25 01:09:50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NAVER年销售额首破10万亿韩元大关 AI战略引领未来发展
韩国互联网巨头NAVER公司7日发布业绩公告称,2024年全年合并销售额同比增长11.0%,达10.737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3亿元),成为韩国互联网平台企业首个迈入“10万亿俱乐部”的企业。同期,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2.9%,达1.9793万亿韩元。 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NAVER合并销售额同比增长13.7%,达2.8856万亿韩元,合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3.7%,达5420亿韩元,超出市场预期。自2018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万亿韩元以来,NAVER凭借业务多元化布局,历时六年实现翻倍增长。 分业务板块来看,搜索平台全年销售额3.946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9%;电商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全年销售额达2.9230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8%;金融科技业务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2.6%;内容部门第四季度销售额微增0.2%;受益于沙特“数字孪生”项目,云计算业务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大增41.1%。 NAVER代表崔秀妍表示,2025年将全面推进“全服务AI化”战略,推动平台竞争力升级。其中,电商领域计划推出全新改版的“NAVER Plus Store”应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个性化购物体验。 此外,NAVER当天还宣布,创始人李海珍将回归公司理事会。若相关议案在3月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李海珍将时隔七年重新担任理事会议长,并有望亲自主导公司未来AI战略布局。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2-08 00:06:01 -
韩国便利店转型"全能"商店 销售额首超百货店
GS25开设韩华棒球队为主题的体育特色店。【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便利店年销售额首次超百货商店。是自便利店在韩国开业35年以来的里程碑式的成就,正式晋升为流通业的领军巨头。不仅彰显了便利店行业的蓬勃发展,更反映了韩国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 韩国便利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销售角色,而是逐步扩展其服务范围与功能,转型为“全能型”商店。这一转变不仅吸引了众多50至60岁的老年人群积极投身便利店创业热潮,更在流通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去年全年,便利店销售额在流通业中的占比高达17.4%,成功超越百货商店的16.6%。截至去年10月,便利店与百货商店的累计销售额分别为25.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97.6亿元)和25.4万亿韩元,便利店略胜一筹。 产业通商资源部相关人士指出,销售低价商品的便利店首次在销售额上超越了以高价商品为主打的百货商店。韩国便利店正逐步从社区超市的单一角色,演化为集物流、快递、国际邮政、打的、迷路儿童保护申报服务、宠物保险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万能”商店。不仅销售生活必需品和速食食品,还涉足生鲜食品、高端酒类、热门周边、时尚美容、体育用品等领域,并提供Naver Money、Toss Money充值以及交通卡充值等金融服务,成为年轻人的综合文化空间。 韩国连锁便利店GS25持续增加规模较普通门店大两倍的“特色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也展现了GS25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还根据各地区特性提供了针对性服务,在部分地区开设了主推酒类的门店(526家)、生鲜门店(515家)、咖啡特色店(22家)、金融特色店(2家)、体育特色店(3家)、智能特色店(3家)以及独家联名快闪特色店等(1家),以满足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在物流配送方面,GS25自2016年开展物流服务以来,销售额逐年攀升,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7.8%。此外,GS25提供电动自行车换电池服务的门店数量增加至400多家,体现了GS25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GS25营业企划组长李东勋表示:“便利店实现了35年来的里程碑式成就。尽管便利店相较于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在店铺规模上较小,但随着1至2人家庭的增加,需求不断激增,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品牌入驻便利店,成为适合全年龄段消费者、最贴近生活的商店,为全体消费者提供不可或缺的便利性。” 另一家便利店品牌CU也不甘示弱,自2019年开始提供送货服务以来,去年销售同比增长136.7%。近期,CU还与邮政携手,探讨推进国际邮件运输服务的可能性。此外,CU还自2017年起提供迷路儿童保护申报服务,并销售宠物保险。据CU相关人士透露,今年还将与韩国IT巨头Kakao旗下的出行平台Kakao Mobility合作,共同推出打的服务。 随着便利店市场的强劲增长,多家企业纷纷涉足便利店业务。衣恋集团自2023年首次投入便利店行业以来,截至目前运营门店增至5家,并致力于提供差异化的生鲜食品销售服务。同时,投身于便利店创业的50至60岁老年人也在持续增加。CU数据显示,去年该年龄段加盟CU的创业者占比创新高,达45%。 据推测,以去年为基准,韩国便利店数量达到约5.65万家,同比增加约1000家,超越日本便利店数量(5.6万家)。李东勋指出:“随着韩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便利店将持续优化设施与服务,进化为履行社会多功能的线下核心平台。通过不断加强业态影响力,成为全体市民不可或缺的产业。”
2025-01-30 18:15:49 -
去年韩国中小风险企业销售额达242万亿韩元
韩国中小风险企业部面向4.081万家中小风险企业进行分析,并于25日发布结果显示,去年中小风险企业的销售额为24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仅次于三星(295万亿韩元)和现代汽车(275万亿韩元),位居第三。该销售额高于SK集团(201万亿韩元)和LG集团(135万亿韩元)。 根据数据,每家中小风险企业平均销售额为65.4亿韩元,比一般中小企业高出2.2倍。 中小风险企业的从业人员为93.5万人,比三星(27.8万人)、现代汽车(19.8万人)、LG(15.5万人)、SK(11.5万人)等韩国四大集团的总员工人数的74.6万人多出18.9万人。 数据显示,中小风险企业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4.6%,是大企业的2.6倍。 去年,中小风险企业数量为4.081万家,同比增长14.1%。其中,首尔、京畿道、仁川比例为63.4%,仍然集中在首都圈地区。 从行业来看,软件开发占比最高,达到12.8%,其次为信息通信(10.5%)、其他服务(9.0%)、机械(7.3%)等。其中,成立7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为43%。 中小风险企业部还指出,社会风险企业数量为2679家,同比增长9.4%。社会风险企业是指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该企业平均销售额为30.8亿韩元,同比增加2.8亿韩元,研发人员比例达到61.5%。 【图片提供 中小风险企业部】
2024-12-25 23:52:33
-
韩国四大集团盈利水平与雇佣规模显著失衡
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三年间,以三星、SK、现代汽车和LG为代表的韩国四大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持续提升,但就业人数却呈明显滞后态势。 韩国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对资产规模排名前30的大型企业及四大集团的近三间资产总额、销售额、净利润和员工人数的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于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四大集团总资产从2022年的1255.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1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360.0454万亿韩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1444.758万亿韩元,三年累计增长15%。自2019年四大集团总资产首次突破千万亿韩元大关后,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去年更是创历史新高。同期,前30强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也从2022年的2373.7万亿韩元增至2024年的2721.9万亿韩元,增长14.7%,但较2023年的3074.3万亿韩元峰值回落11.5%。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四大集团资产规模在前30强企业中占53.1%,凸显出在韩国经济体中的核心地位。在经营效益方面,四大集团的表现尤为亮眼。尽管近两年间,销售额仅微增0.5%,但净利润却实现30.8%的显著增长。相比之下,同期,前30强大企整体净利润仅增长0.8%,反映出四大集团在盈利能力方面的突出优势。 然而,盈利表现强劲并未带动就业显著增长。2022至2024年间,四大集团的员工人数仅从74.57万人微增至74.65万人,增幅不足0.1%。同期,前30强大企整体就业人数则从140.724万人增长至152.4662万人,实现8.8%的增幅。 Leaders Index分析指出,四大集团的盈利水平与雇佣规模显著脱节,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应建立盈利与就业双向促进的发展范式,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25-05-20 22:43:49 -
K-Beauty热潮持续升温 ODM双雄一季度业绩齐创新高
随着韩国美妆(K-Beauty)在全球热度持续攀升,独立品牌数量迅速增长,推动本土设计代工(ODM)行业迎来发展高峰。韩国两大代表性ODM企业——韩国科玛(Kolmar Korea)和科丝美诗(COSMAX)在2025年第一季度双双创下历史最佳业绩。 据业界14日消息,韩国科玛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达653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由324亿韩元增至599亿韩元,同比大幅增长85%。剔除旗下制药子公司HK inno.N的业绩,韩国科玛的化妆品业务销售额也达到4057亿韩元,实现同比增长。 在业绩构成上,韩国本土法人表现尤为突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科玛本土法人实现销售额2743亿韩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339亿韩元,同比增长49%,营业利润率为12.4%。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利润率三项指标均创下季度新高。 与此同时,科丝美诗也迎来了强劲增长。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达5886亿韩元,同比增长11.7%,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为513亿韩元,同比增长13%。销售增长同样得益于韩国本土法人拉动。科丝美诗韩国法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628亿韩元,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为343亿韩元,同比增长14%。 自去年以来,随着韩国美妆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选择委托ODM生产的独立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带动两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客户基础稳步扩展,企业订单量和销售收入显著增长。 在本土市场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加快布局美国、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海外法人的业绩同步提升,推动了营收结构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两家公司正在加速全球产能布局。韩国科玛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美国第二工厂,全面应对北美及全球市场需求,构建更加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韩国、美国、中国法人的第一季度增长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各地生产基地的定制化战略,灵活应对全球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持续拓展海外合作网络。” 科丝美诗则计划通过扩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将年产能提升至逾10亿件,较去年增长约30%。目前,华城工厂和平泽第一、第二工厂的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海外工厂的扩建也在推进,预计今年全球总产能将从去年的31亿件增至33亿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全品类的创新产品体系,我们将持续助力全球客户提升竞争力,未来将与全球4500余家合作品牌携手实现共赢。”
2025-05-14 20:14:23 -
现代汽车业绩开门红 第一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
现代汽车总部大楼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尽管面临美国汽车关税及销量下滑的双重挑战,现代汽车仍凭借混动汽车的亮眼表现,顶住美国关税压力,第一季度实现业绩开门红。 现代汽车24日发布业绩报告,以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集团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3.633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同比增长2.1%,销售额为44.4078万亿韩元,创历年第一季度最高纪录。本期纯利为3.382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率为8.2%,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第一季度现代汽车全球销量总计100.1120万辆,同比下滑0.6%。国内销量为16.636万辆,同比增长4%,海外市场中,美国销量为24.2729万辆,同比增长1.1%,但全球整体销量为83.476万辆,同比下降1.4%。 现代汽车分析称,由于关税等贸易环境变化,今后经营仍面临不确定风险。计划积极推进新款帕里斯帝、艾尼氪6等新车销售的同时,通过提升各市场本土化战略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2025-04-25 01:09:50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NAVER年销售额首破10万亿韩元大关 AI战略引领未来发展
韩国互联网巨头NAVER公司7日发布业绩公告称,2024年全年合并销售额同比增长11.0%,达10.737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3亿元),成为韩国互联网平台企业首个迈入“10万亿俱乐部”的企业。同期,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2.9%,达1.9793万亿韩元。 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NAVER合并销售额同比增长13.7%,达2.8856万亿韩元,合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3.7%,达5420亿韩元,超出市场预期。自2018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万亿韩元以来,NAVER凭借业务多元化布局,历时六年实现翻倍增长。 分业务板块来看,搜索平台全年销售额3.946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9%;电商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全年销售额达2.9230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8%;金融科技业务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2.6%;内容部门第四季度销售额微增0.2%;受益于沙特“数字孪生”项目,云计算业务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大增41.1%。 NAVER代表崔秀妍表示,2025年将全面推进“全服务AI化”战略,推动平台竞争力升级。其中,电商领域计划推出全新改版的“NAVER Plus Store”应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个性化购物体验。 此外,NAVER当天还宣布,创始人李海珍将回归公司理事会。若相关议案在3月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李海珍将时隔七年重新担任理事会议长,并有望亲自主导公司未来AI战略布局。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2-08 00:06:01 -
韩国便利店转型"全能"商店 销售额首超百货店
GS25开设韩华棒球队为主题的体育特色店。【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便利店年销售额首次超百货商店。是自便利店在韩国开业35年以来的里程碑式的成就,正式晋升为流通业的领军巨头。不仅彰显了便利店行业的蓬勃发展,更反映了韩国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 韩国便利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销售角色,而是逐步扩展其服务范围与功能,转型为“全能型”商店。这一转变不仅吸引了众多50至60岁的老年人群积极投身便利店创业热潮,更在流通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去年全年,便利店销售额在流通业中的占比高达17.4%,成功超越百货商店的16.6%。截至去年10月,便利店与百货商店的累计销售额分别为25.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97.6亿元)和25.4万亿韩元,便利店略胜一筹。 产业通商资源部相关人士指出,销售低价商品的便利店首次在销售额上超越了以高价商品为主打的百货商店。韩国便利店正逐步从社区超市的单一角色,演化为集物流、快递、国际邮政、打的、迷路儿童保护申报服务、宠物保险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万能”商店。不仅销售生活必需品和速食食品,还涉足生鲜食品、高端酒类、热门周边、时尚美容、体育用品等领域,并提供Naver Money、Toss Money充值以及交通卡充值等金融服务,成为年轻人的综合文化空间。 韩国连锁便利店GS25持续增加规模较普通门店大两倍的“特色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也展现了GS25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还根据各地区特性提供了针对性服务,在部分地区开设了主推酒类的门店(526家)、生鲜门店(515家)、咖啡特色店(22家)、金融特色店(2家)、体育特色店(3家)、智能特色店(3家)以及独家联名快闪特色店等(1家),以满足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在物流配送方面,GS25自2016年开展物流服务以来,销售额逐年攀升,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7.8%。此外,GS25提供电动自行车换电池服务的门店数量增加至400多家,体现了GS25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GS25营业企划组长李东勋表示:“便利店实现了35年来的里程碑式成就。尽管便利店相较于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在店铺规模上较小,但随着1至2人家庭的增加,需求不断激增,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品牌入驻便利店,成为适合全年龄段消费者、最贴近生活的商店,为全体消费者提供不可或缺的便利性。” 另一家便利店品牌CU也不甘示弱,自2019年开始提供送货服务以来,去年销售同比增长136.7%。近期,CU还与邮政携手,探讨推进国际邮件运输服务的可能性。此外,CU还自2017年起提供迷路儿童保护申报服务,并销售宠物保险。据CU相关人士透露,今年还将与韩国IT巨头Kakao旗下的出行平台Kakao Mobility合作,共同推出打的服务。 随着便利店市场的强劲增长,多家企业纷纷涉足便利店业务。衣恋集团自2023年首次投入便利店行业以来,截至目前运营门店增至5家,并致力于提供差异化的生鲜食品销售服务。同时,投身于便利店创业的50至60岁老年人也在持续增加。CU数据显示,去年该年龄段加盟CU的创业者占比创新高,达45%。 据推测,以去年为基准,韩国便利店数量达到约5.65万家,同比增加约1000家,超越日本便利店数量(5.6万家)。李东勋指出:“随着韩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便利店将持续优化设施与服务,进化为履行社会多功能的线下核心平台。通过不断加强业态影响力,成为全体市民不可或缺的产业。”
2025-01-30 18:15:49 -
去年韩国中小风险企业销售额达242万亿韩元
韩国中小风险企业部面向4.081万家中小风险企业进行分析,并于25日发布结果显示,去年中小风险企业的销售额为24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仅次于三星(295万亿韩元)和现代汽车(275万亿韩元),位居第三。该销售额高于SK集团(201万亿韩元)和LG集团(135万亿韩元)。 根据数据,每家中小风险企业平均销售额为65.4亿韩元,比一般中小企业高出2.2倍。 中小风险企业的从业人员为93.5万人,比三星(27.8万人)、现代汽车(19.8万人)、LG(15.5万人)、SK(11.5万人)等韩国四大集团的总员工人数的74.6万人多出18.9万人。 数据显示,中小风险企业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4.6%,是大企业的2.6倍。 去年,中小风险企业数量为4.081万家,同比增长14.1%。其中,首尔、京畿道、仁川比例为63.4%,仍然集中在首都圈地区。 从行业来看,软件开发占比最高,达到12.8%,其次为信息通信(10.5%)、其他服务(9.0%)、机械(7.3%)等。其中,成立7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为43%。 中小风险企业部还指出,社会风险企业数量为2679家,同比增长9.4%。社会风险企业是指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该企业平均销售额为30.8亿韩元,同比增加2.8亿韩元,研发人员比例达到61.5%。 【图片提供 中小风险企业部】
2024-12-25 23: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