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和中国电子网于13日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动工的电池产业相关工厂达到85家。其中,公开投资规模的81家工厂总投资额为5914.48亿元人民币。按领域来看,28家电池生产工厂总投资额为2780.76亿元人民币,16家阳极材料及原材料工厂总投资额为1126.84亿元人民币,17家阴极材料工厂总投资额为968.04亿元人民币。此外,隔膜、电解液等电池相关工厂也陆续开始动工。
韩国上半年动工的电池相关工厂也有23家。公开投资规模的21个家工厂总投资额为750.31亿元人民币。与在6个月内进行天文数字投资金额的中国不同,韩国电池企业开始放缓投资步伐。LG新能源此前曾公布,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入1.7万亿韩元建立电池生产工厂,但该计划于上月暂停实施。据推算,受高物价、高汇率等因素的影响,LG新能源投资费用可能会增至2万亿韩元左右。由于开工延期,预计2024年下半年的量产目标也会出现延后。
此外,电池生产企业中,SK-On已于上半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和匈牙利科马罗姆伦开始动工,公开的投资金额共计3万亿韩元左右。此外,LG化学、浦项化学等也开始建设两极材料工厂。
此前通过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的中国电池企业开始通过提高技术竞争力扩大市场,并且在三元锂电池、圆柱形电池等领域加大投资来吸引全球客户。目前,特斯拉、宝马、大众等全球整车制造商,以及起亚、双龙等韩国企业也开始采用中国电池。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上,LG新能源、SK-On、三星SDI等韩国三家公司的占有率为25.6%,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以CATL、BYD为首的中国电池企业则扩大10%以上的市场份额,增长势头迅猛。
三星证券研究员张正勋(音)表示,即使在防疫清零政策中,中国电池今年4月销量也同比增长57%的。目前在电动汽车销售市场中,较韩国企业,中国企业得到评价更为积极。
中国在锂、钴等电池核心原料上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这一点也让韩国企业产生了危机感。中国不仅在当地开采,还在南美和非洲等地开掘矿山,掌握着原材料市场的主导权。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电池材料的依赖度也超过60%。有人担心,如果因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那么对供应链相对脆弱的韩国产业界可能会遭受直接打击。
信荣证券研究员朴镇洙(音)指出,主要矿物价格在4月份达到最高点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今后在二次电池行业中原料供应风险或将成为常态。